捍卫守护咱的好“气质”需要市场创新和法规执行合力
□本报评论员 熊苗
23年前,济南曾经严厉禁鞭,直到2005年“由禁改限”。
如今,济南将再次踏上禁鞭之路。2018年1月1日起,济南市绕城高速以内将全面禁鞭。
每一次转变,都是顺应当时时代和环境的要求,背后,更是民意的推动。这次也不例外,公众对大气污染和环境问题愈发关注,“禁鞭”在当下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
10日,济南召开烟花爆竹禁放实施动员部署会。据悉,济南将实行三级禁放管控。其中,大年三十至年初一,年初四至初五期间,实行一级禁放管控,街道(社区)要组织全体党员干部、禁放志愿者,公安部门将出动二分之一以上警力参与管控行动。(见今日本报A03版)
这次部署会,也是对禁鞭新规的细化,从参与管控人员到奖惩措施,再到销售源头的管控,都有了更直观的可操作性。相比之下,禁放成为文件容易,但要走下纸面、真正落地就不那么简单了。最难的,往往是观念的转变。要使其成为全体市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准则,离不开强有力的监管执行。
虽然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具体到个体,尤其是婚庆、开业、过年等力求喜庆的场合,总有很多人放不下“传统”。这种纠结当然可以理解,这是我们的文化基因使然。但环境在改变,习俗也应该随之改变。“传统”二字不能再成为我们固守不合时宜行为的理由。
以婚庆为例,本报记者双节期间走访10家酒店发现,当天18场婚礼中有11场迎亲时燃放烟花爆竹。这对婚庆产业链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开发新产品、新服务来满足即将到来的市场变化,需要创新,也是一种供给侧改革。
再回望济南23年前的禁鞭,根据当时的规定,个人违反规定燃放烟花爆竹,处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而当时很多人一个月的工资也就200来块钱。法规震慑之下,从此前“想放就能放”到“哪怕春节都没人放”,发生了质的改变。当然,此中关键不在于处罚金额,而在于公众预期,即禁鞭是否“动真格”了。
简言之,市场创新和法规合力之下,传统观念或许扭转得更快一些。
如果把全面禁鞭放到济南“气质”治理的大背景下来看,就更能理解其必要性和迫切性了。9月份,济南发布了“最严停工令”,包括房建项目在内的所有处于土石方作业阶段的建设工程采暖季都要停工;为实现清洁采暖,今年采暖季前,济南将完成53000户气代煤电代煤改造,力争改造94000户……
在这场大气治理攻坚行动中,所有人都不是旁观者,因为没有人想要霾天。
新闻推荐
2017年,济南楼市异常火热,前三季度,不少房企销售额更是超过了去年全年,驻济老牌房企,如恒大地产、万科、中海等销售额均超过40亿元,而除了老牌房企,仅仅进入济南4年多时间的龙湖地产获得爆发,前...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