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报国寄深情 创新求变开新局——记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济南特种结构研究所所长张明习
三十五年风雨路,矢志不渝报国心。作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济南特种结构研究所(以下简称“特种所”)所长、党委副书记,张明习自1982年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到特种所工作,一直以满腔的报国热情和拼搏进取的精神,扎根祖国航空战线。一路走来,张明习主持完成了多种型号飞机雷达罩的研制、定型任务,致力于雷达罩技术前沿与应用基础研究工作,承担了国家“八五”至“十三五”国防跨行业预先研究项目。
雷达罩技术的
“拓荒者”
张明习是一个做事“较真”的人。当他知道利用人工介质材料可以提高雷达罩的电磁波透过性能,并减轻其结构重量,会给我国飞机整体性能的提升带来至关重要的影响时,他一头扎进实验室,和团队成员一起,从方案设计、试验摸索到测试分析,逐一吃透,逐项攻关。最终,人工介质雷达罩技术获得成功,减重效果达38%以上,电性能等主要技术指标获得大幅提升。这项技术很快在雷达罩生产中得到应用,也使得我国成为第三个把人工介质成功应用于飞机雷达罩的国家。
“在攻克雷达罩技术难题的过程中,大家都有一股‘咬着牙也要干,没条件也要上\’的劲头。”张明习说。他用行动诠释着对祖国航空事业的热爱,以及尽全力推进雷达罩事业向前发展的执着追求。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内较先进的雷达罩用材料已经不能满足以相控阵雷达为代表的现代雷达系统技术要求。当张明习得知在国外得到广泛研制和开发的氰酸酯树脂,其综合性能优异,能够满足雷达系统的宽频带要求时,便带领团队进行氰酸酯树脂合成研究。“实验原料是有剧毒的,参与人员在实验过程中不能吃饭、喝水,医生全程在实验室外面守候,为确保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可以立即进行施救。”张明习至今对实验过程记忆犹新。经过几年苦心实验,张明习带领团队生产出了我国第一批氰酸酯树脂的实验室产品,填补了国内在氰酸酯树脂研究领域的空白。“我们主动开展这项具有极度危险性的实验,因为当时国家需要这个产品,重任在肩,我们有义务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把它制造出来。”张明习坚定地说。
牢记使命的
“攻坚者”
在张明习主持研制的众多型号中,寓军于民项目ARJ21-700新型涡扇支线飞机雷达罩,是国内第一个从设计开始就按照适航要求进行研制的民机雷达罩。
“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张明习秉承这样的信念,集智攻关,历时四年圆满完成了承载着国人梦想的ARJ21-700新型涡扇支线飞机雷达罩研制任务。特种所借此取得了中国民用航空总局颁发的民机雷达罩维修许可证,进一步提高了核心竞争力。
同时,特种所凭借实力开拓了民机市场,“C919大型客机成功首飞,特种所作为中国商飞公司九大机体供应商之一,包揽了雷达罩从设计、研发、制造、交付到客户服务的全产业链工作包,研制过程实现了四项国内第一,每一项都凝聚了特种所人的心血和汗水。”张明习说,为了国产大飞机的成功首飞,特种所人片刻不曾停歇。
从风华正茂到年过半百,张明习始终牢记“挺起民族电磁窗行业脊梁,担当报国惠民道义”这一“特种”使命,带领团队向先进雷达罩技术发起冲锋。作为企业掌舵人,张明习既关注尖端前沿技术的牵引作用,又重视发挥好基础共性技术的推动作用。他以“技术强所”一系列有力举措为支撑,在航空工业特种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核心技术优势,全力推动研究所由‘工程所\’向‘工程+技术所’转型。
30多年来,张明习心中那份航空报国的炽热情怀紧紧地和祖国繁荣昌盛、航空事业腾飞、航空工业特种所飞跃发展融合在一起,他一路执着,一路求索,并将继续为之奋斗。(本报记者 刘天娇 通讯员 郝静)
新闻推荐
目前“两稻”济南实体店的销售都没有受到影响。(王鹏淇摄)中秋佳节,月饼是家家户户团圆饭中少不了的主角儿,每年到了这时候,与月饼有关的话题也是最热闹的。但今年月饼的热闹却有点不同,不仅热...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