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古城蝶变的“文明密码”——济南文明进步印象(下)

济南日报 2017-09-27 12:10 大字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当下的济南,恐怕很多人给出的答案会是“变化”。

的确,千年古城济南正在上演一场精彩绝伦的蝶变大戏,变得让人眼前一亮,变得让人意想不到,变得让人不由点赞。

不管是长居于此,还是短暂逗留,你都可以感受到千年古城暌违已久的美丽回归:曾经一些人眼中“脏乱差”的“大县城”,越来越有了现代范儿。比如,马路拐角、社区空地被花花草草和健身场所“占据”,“变得让人认不出来了”;曾经“逢水必污、逢河必干”的河道,重新成为水清鱼欢的景观之河;曾经破损严重的山体成为休闲游玩的山体公园,湖光山色勾勒出城市最美的天际线……

不管是参与其中,还是置身其外,你都无法否认千年古城经年累月的文明之美:通过人脸识别、联合惩戒率先破解“中国式过马路”领风气之先;“啄木鸟”、市民文明巡访团、市民志愿者,“人民城市人民管”,700万人民成为这座城市追求文明的主角;让守信者“享受特权”,让失信者“寸步难行”,以文明守信为标杆去定义人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合力架构起这座城市的文明面貌……

当千年古城进入“十三五”的第二年,泉城人在感叹,自己的家园正在发生着美丽蝶变。探寻蝶变背后的“文明密码”,人们发现:这是持之以恒追求文明进步的成果绽放,这也是“建设成一座有温度的城市”的最好诠释,这还是久久为功、驰而不息的执著追求。

十几年如一日济南人把文明作为永恒的追求

早在几年前,济南市人均GDP已经突破了1万美元大关。按照世界银行不同阶段的收入标准,这个数据意味着济南经济社会发展开始进入“发达状态”。

在经济指标不断提升的同时,济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显著。特别是在过去的5年中,全市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活力持续增强,以简政放权为突破口,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制约和阻碍发展的藩篱进一步突破;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功能品质不断提升,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建成区面积由363平方公里拓展到40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高快一体”路网基本形成,城乡水、电、气、热、宽带等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济南地铁时代正式开启;宜居品质不断提高,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建成全国首个水生态文明城市,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覆盖率达到42%,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提升。

“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济南人也在同步推进文明建设。2004年9月,中央文明委印发了《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试行)》,并于2005年9月命名、表彰了首批全国文明城市,济南的创城之路从那时就开始了。每3年一个周期,这是对一座城市文明指数的大考。济南已历经五届、前后十多年,虽然付出了不少努力,但总是因为种种原因与这块“金字招牌”失之毫厘。

即便没能扛回这块“金字招牌”,但没人可以否认,创城让济南变得更美好——从曾经的背街小巷整治到“整治八乱”,再到城市环境综合治理、背街小巷集中整治;从曾经的“逢水必污、逢河必干”,到如今逐渐消除黑臭水体、河道变清;从曾经乱开乱采严重、山体被挡到“显山露水”、家门口就有“山体公园”;从曾经习惯于“各扫门前雪”,到如今积极参与城市管理、热衷于志愿服务……济南的城市环境越来越好,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热情持续高涨。

探究济南的蝶变过程,人们发现:这种蝶变,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长期以来对文明的不懈追求,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之变;这种蝶变,绝非因“创”而变,而是经济社会发展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成果体现。

“为民、靠民、不扰民”济南人正在建设一座有温度的城市

创城为了什么?创城依靠什么?

在全国各地兴起的创城热中,人们找寻文明进步的“终极奥义”。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意义有很多。它可以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它也可以增加城市的美誉度,它还能成为推进城市发展的软实力。然而,从根本上讲,只有让市民感受到创城的成果,让市民来参与其中,这样的文明提升才有价值。

“创城是为谁而创?我们是为市民而创,创建是为民、创建要靠民、创建不能扰民。”在济南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王文涛说。

为民,就要把市民的利益作为创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让市民生活更便利,市政府办公厅就加快推进市区便民商业设施建设工作下发通知。济南市提出,2017年10月30日前,在部分社区先行配置100辆标准化便民餐车或配餐点;12月30日前,市区要累计配置500辆标准化便民餐车或配餐点,新建或改造便民餐饮店300家以上、社区便民肉菜店(生鲜超市)200家以上,增加100家具有互联网配送功能的“互联网+便利店”。

城市的建设不仅要“面子”,还要“里子”,不能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破旧低矮的老楼。为此,济南市启动了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改造,全市282个小区面貌焕然一新。而且,济南市并不满足于创城的标准要求,还推出自选动作——为老旧小区加装电梯,以方便群众生活。

公共交通逐渐成为市民出行的主力军。在创城过程中,济南市增加了公交线路、增设公交专用道、推进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文明用语,公交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我们的工作最终是为了老百姓有获得感,把济南建设成一座有温度的城市。”

一切为民者,民亦向往之。前不久,市文明委向全体市民写了一封公开信,通过手机二维码的形式即时推广,号召泉城市民争做文明创建的参与者、文明言行的践行者、文明城市的守护者、文明社会的担当者。一时间,这封信在微信圈爆棚,超过百万人次参与到这场“创城接力”中,压下电子手印,许下文明承诺。

如今,越来越多的济南人成为创城的拥护者、参与者、助力者。济南市民文明巡访团成为创城先锋,他们是社区居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优秀志愿者、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来自各行各业却为着同一个目标;“小手拉大手,让我们共同为济南创城出份力!”舜耕小学的孩子们“喊上”爸爸妈妈们在创城倡议书上签字承诺,成为全市教育系统“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生动剪影;市委市直机关工委240名机关干部组成的志愿分队赶赴泉城广场、火车站站前广场等地,开展创城宣传和志愿服务,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劝阻……

探究古城的蝶变过程,人们发现:这是一种以市民为中心的理念的深刻诠释,致力于建设一座有温度的城市,坚持“为民、靠民、不扰民”,创城的过程其实也是一次惠民之旅。城市以市民为中心,市民以城市为家园,千年古城与700万人民缔结了一个追求温暖之城的约定。

建章立制久久为功济南人让文明之花常开不谢

创城不是“一阵风”,也不能运动式。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过程中,济南人认识到:只有树立久久为功的理念,通过建章立制形成长效机制,才能让创城的成果得以巩固,才能让文明水平持续提升。

一个路口的文明代表着一座城的文明,在“绣花”般精细的路口改造中,在越来越多市民的主动参与中,济南的路口秩序正发生着变化——“济南式过马路”已成为济南一个温暖的品牌。为了让成果得以巩固,济南市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在全市安装了50处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违法自动抓拍系统,设置了32处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红灯自动抓拍系统,采集人脸信息并与警务云系统比对,获取违法人的详细信息。而且,搭建了交通诚信平台,对行人和非机动车当事人违法行为进行事件记录,进一步提升市民的自觉守法意识。

为了更好地推进诚信社会建设,济南市出台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实施方案,加强信用信息共享,依法依规运用信用激励和约束手段,全面构建以信息化服务系统为平台、以法规机制为保障、以激励惩戒措施为核心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体系,让守信者受益,让失信者受限。

在大气污染治理中,济南市推出网格化环境监管举措,计划建设143个空气质量在线监测点;在河道整治的过程中,济南市推行“河长制”,谁当河长谁负责。通过建章立制,让环境治理责任到人,确保环境改善成果得到巩固提升。

当然,既然是创建,就要讲求方式方法。比如,济南市利用法治手段让城市管理中很多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迎刃而解;济南市通过开展啄木鸟监督、组织市民文明巡访团巡查等形式,让媒体和市民参与大气治理、旅游等领域的监督;在市容提升中,济南市一手取缔占道经营的马路市场等,美化环境,拓展居民生活空间,一手坚持惠及民生,重点扶持、新建一批新的室内农贸市场、便民早餐店、社区蔬菜店,方便市民生活。

探究济南的蝶变过程,人们发现:这是建立健全城市治理长效机制的一次探索尝试,也是追求文明进步久久为功思想的生根发芽,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让文明之花常开不谢。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提升城市文明水平,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是城市加快发展的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提升过程。当文明之风拂过大地,泉城人民正以燃烧的激情追逐新的梦想,用辛勤的汗水获取新的荣光。经济崛起、社会进步、文明和谐,700万泉城儿女合奏出了一曲动听的交响乐。 (本报记者 王彬)

新闻推荐

“梦笔生花——当代语境中的文人艺术”亮相济南最文艺的书画展览,散发独特文人气息

北岛作品芒克作品车前子作品“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朦胧诗的代表诗人北岛的这首诗,喜欢当代文学、尤其是当代诗歌的人,想不知道都难。但北岛自己把这两句诗写成书...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