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读书少,新版语文教材是治愈系
小学一年级便开始有古诗文;小学平均每个年级 20 多篇,增幅达80%;初中古诗文选篇是132篇,平均每个年级40多篇—
本期主持:闫珍珍
点评嘉宾: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教研员 武先玲
济南日报记者 史春勇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教授 李杰资深传媒人、作家 吴钩网友 jkmnbgchvv
■委托人:刘女士
■方 式:读者来信
■话 题:孩子今年入学,已经开学一周了。全国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新生们将统一使用“部编版”的教材,新课本用起来怎么样?有哪些变化?孩子们学起来难吗?现在的高考是“得语文者得天下”,这是否意味着提升古诗文在高考中的权重已成大势所趋?
“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这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先生晚年的一首诗,意思是“我平生的离乱都微不足道,只要年轻人能够把我吐出的丝,织成一片云锦,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能够留下来”。前一阵热播的《朗读者》,董卿专门邀请93岁的叶嘉莹和六七岁的小朋友同台读诗,让人们看到了中华文化的薪火传承。
今年9月回校读书的中小学生,会发现他们拿到手里的语文课本出现了一个大变化,那就是古诗文篇目大幅度增加了。今后小学和初中的语文教材将全国统一,这意味着未来的语文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作为试点城市,济南已经提前一年更换了新版“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有人评价这套语文教材编写“回到常识、实事求是”。“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表示,编写组收到来自一线的实践反馈是“很受欢迎”。
初中毕业了还没读几本书?
新版语文教材专治“读书少”
曾有调查显示,中国学生阅读量峰值在初中一、二年级。小学阅读主要靠老师引导和指定,初三后终日面对应考,读书十分功利性,兴趣大幅衰减。很多人中学毕业了却没读过几本书,更没养成阅读的爱好与习惯。孩子们为何不读书?很多人把原因归咎于应试教育,但在“部编本”教材的编写者看来,是小学时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研究员
武先玲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教本身就是教育最基本的形式之一。不管新版还是旧版教材,古诗文都是中小学语文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从数量上看,新版语文教材增加了古诗文比例,小学平均每个年级增加20多篇;从重要性来看,还是一样的。新增的100多篇古诗文,非常浅近优美,在学习语言的最初阶段,是特别好的范例。诗教不只是文字和文学,还是一种心灵的指向,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找民族的根和精神。
温儒敏教授曾说过,编写这部教材很重要的一个用意是解决“不读书少读书”的问题,抓住读书兴趣的培养这个“牛鼻子”。从教材编写的理念、体例和选文上来看,非常适合一线教学,排版特别用心。单元编写分“人文主题”和“语文素养”两条线,去掉了原来没有时间沉淀的“时文”,保留了传统。通过一个学期的体验来看,老师们普通感觉“好用”。
有些课后题更是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有一个园地叫“与大人一起读”,就是明确鼓励“亲子阅读”。这个“大人”可以是父母、叔叔阿姨,也可以是老师。教材编写者的意图要通过一线老师的授课落实,济南很多小学在这方面做了不少“文章”。有的学校把绘本拍成视频,放到微信群里,让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书。经过一个学期的培养,很多小学生喜欢上了读书,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读书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达到真正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济南日报记者
史春勇
古诗文是古人留下的璀璨文化瑰宝,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心灵。但是近年来,随着“减轻学生负担”的呼声一再高涨,关于教材中古诗文应该学多少成了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
值得一提的是,新教材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比如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9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多篇。初中古诗文选篇是132篇,占所有选篇的51%,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多篇。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
新教材在济南投入使用一年来,无论是参加国家还是省市的相关培训,自上而下贯彻的思想就是严格按照教材要求授课、不拔高,单从识字量上来看,新教材减少了100个字。而且新教材更加适合孩子的天性,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难度较低,趣味性更强。“部编教材”经过多轮评审,在立德树人方面可以说非常用心,没有了传统教材中一味枯燥说教的内容,取而代之的是通过一些小故事或者《三字经》等经典小韵文慢慢向孩子渗透做人、做事的道理,让广大青少年从小就打好“中国底色”,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再多点古诗词又何妨?
为什么说中小学生应该在语文课堂中多学习古诗文?资深传媒人、作家吴钩认为,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基础能力。很多学生只读教材、教辅,很少读课外书,语文素养无从谈起。在他看来,本次语文教材改革的方向是对的,但力度还不够。“中小学生的语文课本,文言文应该占三分之一,古诗词应该占三分之一,白话文应该占三分之一。现在课文教材选编的古诗文比重还显得低了一些。”
●资深传媒人、作家
吴钩
以我的理解,中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几个基础能力:第一,掌握基本的汉语知识,能够比较顺利地阅读、理解中文作品。而中国最优秀的汉语作品,文言文与诗歌占了绝对的大头。一个缺乏阅读文言文能力的中小学生(以及成年人),他必定会跟无数最优良的汉语作品失之交臂,先人留下来的那么多文章,以及蕴含在其中的思想、道理,都无法理解、体会,正如一个吃不了辣的吃货,必定会错过无数美味。
第二,掌握基本的汉语写作能力,能够流利地使用汉语作书面表达,亦即俗称的“写作文”。现在的中小学作文,有两个毛病非常明显,一是形式僵化,连抒情都有套路;二是语言粗鄙、粗俗。造成后者的原因,主要就是学生未能掌握汉语写作的精髓,这一精髓就蕴藏在古诗文之中。
第三,养成基本的文学欣赏能力与审美能力,能够感受一篇文学作品的美。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古诗词就是这方面最好的教材。从先秦的《诗经》到汉赋楚辞,从唐诗到宋词,无疑千古名篇隐藏其中,我相信一个孩子读多了,心灵会得到美的熏陶,气质会变得不一样,古人尚知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今日的语文教育固然不是为了培养文学家,但让孩子从小多接触优美的古诗词,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文学素质。
第四,养成对传统文化的同情理解。“五四”之后,中国人所接受的国文教育一直以来都以反思传统乃至反传统为基调,导致学生不但对本国文化缺乏了解,而且几乎出于本能地反感传统文化。最近这些年,这一不正常的教育思路终于扭转过来,本轮中小学语文教材改革正是拨乱反正的体现。而传统文化的最重要载体,便是古诗文,不掌握熟练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如何了解传统文化?不了解,又谈何“同情理解”?
教材的改变与“国学热”
民族文化自信增强的表现
与语文教材“文言文比例飙升”相呼应的是近年来不断掀起的“汉语热”“国学热”。在中国,各类“国学馆”“儒学馆”方兴未艾,“儒学校园”成为许多中小学热诚打造的“校园名片”。2017年2月,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斩获12.3%的高收视率圆满收官,节目累计收看观众超过11.63亿人次,引发全民“自考”古诗词。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汉语研究学者
李杰
低年级小学生处于人生第一个汲取阶段,思维活跃、兴趣广泛、接受学习能力较强,此时适当引入一些古文教育,可以为日后的文言文学习和涉猎打下良好基础。社会令人瞩目的“古文热”现象是国学教育的成功,也是民族文化自信增强的表现。
对中小学生和家长来说,文言文的学习吸收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急功近利。熟读背诵的要求更适合低年级古文的教学,对于增加孩子的识字感、培养语感和文学审美力、激发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阶段性载体,对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认可和重视,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正走在复兴之路上。
●网友
“jkmnbgchvv”
经过改革的语文教材,比起曾经那种满篇幅都充斥着外国所谓的“大文豪”的诗词文章,抑或是无数中国人杜撰的旨在称颂国外美德的“心灵鸡汤”故事强多了。在课堂上,相较于普通课文,讲文言文或古诗更能吸引孩子的兴趣。在古文讲解中穿插许多历史故事,名人轶事,也让他们拓宽视野。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侯月通讯员袁粼)为深入贯彻省法院第二次执行推进会议精神,确保今年年底如期完成“基本解决执行难”目标任务,8月30日,济南中院召开全市法院“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推进会,总结成绩经验,查找...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