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伤春与悲秋

宝鸡日报 2017-09-06 12:22 大字

近日重读《诗经·豳风·七月》,其中“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一句,汉人毛亨、郑玄以及唐人孔颖达分别在注释的传、笺、正义中有所发挥,读来有趣。转引如下:

毛传:迟迟,舒缓也。……伤悲,感事苦也。春,女悲;秋,士悲,感其物化也。

笺云:春,女感阳气而思男;秋,士感阴气而思女,是其物化,所以悲也。

正义曰:迟迟者,日长而暄(按:温暖)之意,故为舒缓。计春秋漏刻,多少正等。而秋言凄凄,春言迟迟者,阴阳之气,感人不同。

思之有意味者二:

其一,春日迟迟,秋日凄凄。春、秋天昼夜长短是一样的,为什么春天会有“迟迟”之感,仿佛格外长似的。原来春日温暖,身心舒泰,慵懒怠惰,闲散的时光容易无聊,于是觉得白天变长了。而秋日白天并没觉得变短,且天高日晶,为什么会产生“凄凄”之情呢?原来秋天虽说阳光灿烂却是四体躁急,感到冷飕飕的,寒气逼人,仿佛万物凋零的冬天正在迫近,不免令人凄惶。事实上,从春分始,白昼渐长渐暖,春天的光明越来越多,且万物繁盛,景色宜人;而秋分后,白昼渐促渐凉,秋日的黑夜越来越长,且寒风净扫落叶,萧索凄凉。春日积暖、秋日积寒的不同变化,带给人的感受当然迥异,所以,用“迟迟”来表达春天日长、懒散、舒适之意,用“凄凄”来表达秋天日促、紧迫、寒凉之感,细腻、恰切地传达了人们对季节反差最深刻之处的体验。

其二,女伤春,男悲秋。古人从阴、阳的角度来分析,春夏为阳,女为阴,故感阳气而思男,所以伤春;秋冬为阴,男为阳,故感阴气而思女,所以悲秋。事实上,记忆中的古诗词里,女“伤春”确是有“思男”的意味,以致又有“怀春”之说。而男“悲秋”,却不记得是因思女,能想到宋玉在《九辩》中悲秋、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感叹、欧阳修的《秋声赋》、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的感怀,似都与“男女之情”无关。

乍一想,春天风和日丽,春光明媚,在四季分明的国度里,是一年中最舒适美好的时节,可惜非常短促。这时,寒暖气流交锋,风雨交替,常常是“不得春风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昨夜雨疏风骤”“今日落花成冢”,容易让人产生美景不常、韶光易逝的惆怅,人的青春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种悲伤在春天温和的气息里,有种忧郁缠绵的味道,大概吻合传统观念中女性的阴柔气质吧?

秋天寒风乍起,树叶飒落,一年即将走向尾声,就像人生之近暮年,可惜仍然壮志未酬。这种感慨和着惨淡的秋景,易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之心,大概吻合意念中男子汉的阳刚气质吧?

细想来,春、秋的景物带给人迥异的感受,确实没错,却是不分男人、女人的。面对春天的美景,男人也会伤感,杜甫就发出了“国破山河在”的慨叹,李煜则生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怅惘……女性也不是没有悲秋之作,如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秋瑾的“秋风秋雨愁煞人”,再有写过《葬花吟》的黛玉,不是亦作有《秋窗风雨夕》吗?触景生情,感时伤怀,对于天性敏感的人来说都是一样的,何况诗人?

然而,春日、秋景带给人的也未必只是伤感、悲情。在爽朗、豪迈的诗人那儿,就完全是另一番情景。春天会是“红杏枝头春意闹”“桃花流水鳜鱼肥”,秋天会是“晴空一鹤排云上”“稻花香里说丰年”,明快、洒脱的诗词亦俯拾皆是呀!

春、秋之于我,感觉都挺可爱。记忆中济南的春天最美,校园里的樱花在霏霏细雨中慢慢绽放,如笑靥一般,清新娇美,甜润芬芳。北京的秋天最好,碧空下的银杏叶,如蝴蝶般悠然飘落;阳光里的枫叶,红艳透明,绚烂静美。美好的记忆都与自己的青春岁月相关,也许就是“境由心生”吧!

新闻推荐

乘客粗心大意司机物归原主

9月1日,一位前往济南出差的乘客,乘坐鲁能公司鲁AT4523的车到火车站,下车时由于时间匆忙,竟将一部手机落在车上,等他发现时出租车已经远去。一时间他不知如何是好,焦急地在原地徘徊,突然他看见刚才那...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