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济南,你还记得辛弃疾吗?(上)

济南时报 2017-08-25 14:01 大字

在御泽轩举办的第五回清凉谭现场

编者按 今年是辛弃疾去世810周年。“此处清凉——水墨六人展”(第五回)7月12日开始在御泽轩艺术馆举办。按照往年惯例,在展览期间举办了主题论坛“清凉谭”,王胜华、韦辛夷、郭英培、张玉泰、李庆杰、李延智六位画家如期开讲。每一回的“清凉谭”都有一个主题,这一回,画家们谈的正是这位济南走出去的大人物——辛弃疾。作为济南人的骄傲,辛弃疾逝世810周年竟然在泉城没有任何纪念活动,反而在辛弃疾的第二故乡江西上饶,举办了大型学术研讨及系列纪念活动,官方民间都有参与。是年代太久,济南不记得辛弃疾了吗?是名士太多,济南不需要辛弃疾了吗?还好,几位济南画家给出了否定的答案。本报按发言顺序分两期刊登论坛的精彩内容,敬请关注。韦辛夷(山东省美协顾问、济南市美协主席):

每次说起辛弃疾,在我心中不止是一种热乎乎的感觉,而是一种发烫的感觉。说到李白、杜甫、苏东坡,是一种温暖的感觉,唯有说到辛弃疾,是一种灼人的气息——一种让内心不能平静的气息。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辛弃疾离开我们已经810年,为什么还在烤灼我们?

一个人已经走了800多年,我们还在议论他,可以说是达到了“三不朽”的境界,就是古人常说的:“立德”、“立功”、“立言”的境界。我固执地认为,只要有中国文化的存在,只要中国的诗歌、诗词还是我们的文化基因,就要说到辛弃疾。我敢说随着时光的继续推演,辛弃疾的文学艺术成就和他的人格魅力,还会继续延续下去,成为中国文化、中国人格精神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今天谈辛弃疾,是对前贤的敬仰和缅怀,是对我们自己的反诘和追问。

我想从四个方面来谈谈辛弃疾,这四个方面分别是“武略”、“文韬”、“事功”、“侠情”。

如果仔细研究一下辛弃疾的话,就会发现他是一个有忠肝义胆、家国情怀、远见卓识、且执行力超强的人。诗词对他来说,可以说仅仅是个“副产品”,如果仅仅把辛弃疾定义为爱国词人是远远不够的,他更是一位能“补天裂”的民族英雄,一位有帅才的军事谋略家。

那么,辛弃疾的“武略”都有什么呢?大家都知道,他在22岁上就已斩杀叛贼义端;23岁时亲率骑兵五十人,深入金境六百里,纵马直入有5万人防守的金军大营,生擒张安国缚于马上,返回之时还招集了数千名不愿做叛军的将士。然后昼夜兼程,过淮河,跨长江,直抵临安,献俘于朝廷斩首正法。同代人洪迈记载:“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奋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可见他的事迹令当朝皇帝都大为感慨。

还有他创建地方军队一事,也值得一说。辛弃疾38岁那年任湖南安抚使,发现军队涣散虚弱,于是建立了一支能打仗、有威慑力的“飞虎军”。曾国藩后来建立的湘军和毛泽东主席的秋收起义,都是受到辛弃疾的建飞虎军的启发。毛泽东主席对辛弃疾极为佩服,有史料表明,他早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就曾寻访拜谒过“飞虎军”营房遗址。而我们现在很多人,往往忽略了辛弃疾卓越的武略军事才能,这是不全面的。

接下来说说辛弃疾的“文韬”。

他在26岁时,就写出了“越职言事”的《美芹十论》,阐发抗金救国的壮志豪情。他用十篇论文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在此之后,又向当朝宰相虞允文呈上《九议》,进一步阐述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值得一提的是,《十论》中提到先从川蜀、襄阳、淮西等地区制造假象,引金兵至此,我方再从海路绕至山东打击敌方后路。此前,在中国战争史上还没有过类似这样的从海上迂回作战的先例,没有过如此异乎寻常的战略构想,可见他是一个文韬武略各方面都有独特造诣的帅才,堪比管、乐、诸葛,别忘了那年他才26岁啊。可惜当时南宋朝廷被主和派把持,加上他“归正人”(南宋对北方沦陷区南下投奔之人的蔑称)的尴尬身份,使得他的战略思想未能得到朝廷采纳,徒让后人扼腕叹息。

第三,谈谈辛弃疾的“事功”。

1180年辛弃疾调至江西隆兴府(今南昌市),兼江西安抚使,那年他42岁。不料此时江西闹粮荒,民情危急,辛弃疾临危受命,马上张贴了一张仅有八个字的告示:“闭粜者配,强籴者斩”!什么意思?就是——囤粮的奸商将流配他地,劫夺哄抢粮食者将杀头示众之意。这是我见到的最简约的告示,当年刘邦的“约法三章”还十个字呢。接着,他又命令全部取出公家的钱银,召集当地的各阶层人士推举出能办事的、信誉好的人,到附近收成好的地区购运粮米。因举措得力,很快就安抚了民心,粮食也得以供应,平息了粮荒危机。可见他为官办事能力之强,“理乱”能力之高。

第四,说说辛弃疾的“侠情”。

先说辛弃疾和南宋思想家、文学家陈亮的交往。陈亮是法家代表人物,他比辛弃疾小三岁,也是一位力主抗金的爱国志士,俩人惺惺相惜。公元1188年冬天,陈亮从浙江东阳出发,顶风冒雪、千里迢迢,来到信州看望辛弃疾,两人纵论天下,忘怀地畅谈十天,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

再说辛弃疾与朱熹的交往。公元1200年朱熹病逝,其时朱熹的学说已被宣布为“伪学”,许多朱熹的门人弟子不敢前往吊唁,而辛弃疾胸襟宽阔、义薄云天,他不畏禁令,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写了一篇祭文亲自去哭祭。实际上两人并非有很深的交情,只是因为辛弃疾佩服朱熹的才学。种种例子都可见辛弃疾的烈日秋霜、侠肝义胆之气!

下面可以谈一谈辛弃疾的词了。

我们都知道,说到词的“豪放派”,必定要说及苏东坡、辛弃疾,世称“苏辛”。我一直认为苏词更全,辛词更棒,就豪放词这个单项来说,还是辛弃疾更胜一筹,但排序为何是苏在前,辛在后呢?我的理解是:苏为北宋人,辛为南宋人,二人相距百年,应该有个先来后到吧。再说苏东坡为官时大多为朝廷近臣,而辛弃疾为官多为蕞尔小官,官阶高低也是潜在因素。但是一旦进入学术领域,就会有学术评价,如顾随先生的《苏辛词说》,书名明明是苏前辛后,但正文却是先说辛词,这也是一种学者的学术定位吧。

我发现历代宋词选本,辛词入选的数量几乎是最多的,大家可以翻翻看。苏词流传至今虽然数量比辛词略少,但苏东坡却有横绝古今的压卷之词,所以我看,就豪放词来说,辛弃疾就像是博尔特那样的短跑冠军,而苏东坡则像十项全能冠军。

对于辛弃疾词的产生,历史在这里开了个玩笑:首先,他把创宗立派的使命摁在了一个“老兵”的身上——他熊腰虎背,为真正的关西大汉,这“老兵”面如青兕,目光有棱,不似一般文人斯文的模样。在我的想象中,他就如一头被人锯了头角,捆住四肢的犀牛,悲切之声,撕心裂胆,直冲云霄!历史让这个“老兵”有本事无处使,在憋得难受的境地下,只好“硬语盘空”、“献愁供恨”——这些震荡之气,侘傺之声最终化做金声玉振,从而激荡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化成中华文化的图腾。莫砺锋先生有热烈的评价:“纵观整个古典诗词史,只有辛弃疾一人堪称真正的军旅诗人,是他召回了消沉已久的兵魂与国魂,是他唤回了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

其次,就填词来说,上苍让他学无成法,无师自通,且能俯拾即是,咳唾成珠。他的词也并不都是鞺鞳铿輷、铁板铜琶,还有相当可观的山水田园、荠英野花,一自清新可人。更重要的,他丰富了词的内涵,扩宽了词的境界,使人们在恍然间道一声大悟:词还可以这么写!所以退隐归耕与建功立业成为他人格精神的两个方面,“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和谐统一在了一起。

辛弃疾作为一个称职的军人,为什么他的词写得那么好?秘诀其实就是两个字——情真。只有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我们作为画家,是不是也应该从绘画本体上学习他的那种内心流淌出来的情真?我们从事艺术研究,一方面要追寻艺术规律,另一方面就是要有真情投入,有了真情的投入,技巧自在其中了。

在当下,我们学习辛弃疾,应该学他什么呢?如同荣斌先生所说,首先要学习他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他始终担心华夏文化沦落断脉,心系多艰时局,有强烈的“位卑不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第二,学习他英雄使命意识,不置身事外,有锐身自任的献身事业的豪情和状态。第三,社会批判意识。他刚肠似火,光明磊落,嫉恶如仇,用词赋为武器、为心声,直陈时弊,一抒胸臆,发他人所未发。这些都能触发我们的思考。

说到思考,记得前些日子读到一篇文章,叫做“济南为什么不出大家?”文章指出:包括辛弃疾在内,他仅仅是籍贯为济南人,他的平生功业全部是在南方。李清照也是这样,于济南仅仅是个“名分”,这实在让人气结和沮丧。还是说辛弃疾吧,有些话也是不吐不快。今年是辛弃疾逝世810周年,也许是我未张视听,到现在为止,没有看到或者听到我们亲爱的济南,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有什么纪念活动。这一点我十分不解,倒是稼轩的第二故乡铅山有所动作,而且动作不小,也许是未到纪念日(农历九月初十)?

另外,泉城广场已经建成18年了,那个齐鲁文化长廊塑了十二尊历史名人像,竟然没有辛弃疾!据说是“竞争上岗”没有竞争上,让人匪夷所思。多放一尊像又怎么了?在济南其他所谓标志性的地点,也没有给他塑过一尊像,这不但是不解,简直有些诡异了。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今天,在世界上并不安宁的今天,在不少地方丑化英雄、贬低崇高的今天,我们济南原本就有这样货真价实、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文化图腾,为什么不可以宣扬一下?抑或“利用”一下?我们仅仅有一部京剧《辛弃疾》,影响也不算大,为什么没有人好好给他写个电视剧宣扬一下?没有人给他的词配配曲?倒是宫斗戏、魔幻戏大行其道?现在我们国家周边多不安定,我们是不是也要弘扬一下铁血精神?他这么一个现成的“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人物,为什么没有好好宣传?这仅仅是麻木、迟钝吗?还是什么别的原因?让我说,应该在英雄山为他塑一座81米高的像才是正理。抽时间还要再画一画他,他在临终前大呼“杀贼”的画面一直在脑海里转,还是要画出来。

最后,我把辛弃疾送给朱熹的话同样送还给他,结束我今天的发言——

“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文字整理 记者邢媛)

注:根据录音整理,因版面原因文字有删节,感兴趣的读者可扫描二维码进入ART济南微信公共号,阅读全部精彩内容

新闻推荐

王文涛调研拆违后便民设施建设,强调做好“改”“变”“留”文章百姓“开门七件事”件件是大事把济南建成一座有温度的城市

24日,王文涛在山师东路喜味园快餐店与就餐市民交谈。济南日报记者陈长礼摄24日一早,在山师东路一家早餐店里,市民沈霞正在吃早饭。“这一顿饭花了多少钱”“觉得价格怎么样”“对饭菜满...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