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区回河街道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破解人居环境整治难题创新“三小园”建设模式 共建共享宜居乡村
冬日暖阳下,济阳区回河街道“三小园”绿意盎然,生机尽显。房前屋后,荒地变果园,闲地成花园,空地作菜园。这样的庭院经济“蓝本”,既“刻录”下了村民幸福生活一景,也为推动乡村振兴增添了活力。
这是济阳区回河街道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创新性推行以“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为主体的“三小园”建设模式,破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难题取得的新成果。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回河街道铆足劲、发准力,真正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成改善乡村面貌、为民办实事的不竭动力,让群众幸福感触手可及,让承载乡愁的田园凸显现代文明。
统筹规划凝心聚力“向美而行”
“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场硬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拿出过硬措施,把责任压下去,把效率提上来。”回河街道党工委书记孟永刚在多次会议上反复强调。
对此,回河街道坚持统筹规划,街道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制定具体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落实专人负责,突出重点、抓好示范,为推动整治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同时,街道给予资金支持,设立专项资金作为“三小园”生态板块建设的奖补资金,村集体统一提供建设所需生产资料,鼓励村民合理规划。街道还引导企业和其他社会团体资助建设公益性的“三小园”生态板块,鼓励农民群众自筹资金或投工投劳建设“三小园”生态板块,形成了政府奖补、社会捐助、群众自筹等多种途径相结合的筹资局面,为“三小园”创建提供了稳定的后勤保障。
干部带头、党员争先、群众参与,街道上下迅速形成了万马奔腾、奋勇争先的喜人局面。
全民参与干群共赴“美丽之约”
“以前总觉得农村乱一点没关系,现在发现,打造成景观后农村也可以这么美,街道领导想得真周到。”村民们纷纷表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大家感受到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幸福与美好。
农村人居环境怎么改善,让村民说了算。回河街道充分尊重村民意愿,激发其原生动力,让村民以主人翁姿态积极投身到人居环境整治中来。
将整治工作和乡风文明建设有机结合,以“出彩人家”示范户创建为载体,以鼓励群众参与“三小园”管护为抓手,突出家庭和群众的主体作用,将“房前屋后美”与“庭院美”同评比、同表彰,加强对农村群众的教育引导,提高群众主动参与村庄环境管护的意识,为建成有品质的“三小园”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各村通过发动群众、雇用机械,集中对“清、拆、收、整”产生的闲散地、边角地进行整理,创造绿化条件,为实施“三小园”建设夯实基础。坚持把全覆盖宣传作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抓手,通过入户宣传、村庄广播等形式鼓励引导村民充分利用村头巷尾、房前屋后的闲置土地,按照村庄“三小园”建设规划见缝插绿,种植蔬菜、瓜果、花草、树木等,并对村内现有的生态板块进行升级改造,确保美观性与整体性兼顾。
截至目前,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回河街道累计组织人员20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0000余份,掀起了农村人居环境共治共享的热潮。
成效显著
首批32个“三小园”试点村全部建设完毕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并不仅仅是找回失落的“诗和远方”,更是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一场深刻变革。
为防止整治工作流于形式,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要求,街道以问题为导向,实行月调度工作督查推进机制,成立督查工作小组,安排人员进行暗访督查,以强化督促检查推动整治工作落地见效,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持续走深走实,营造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同时,制定管(社)区任务指标及验收考核方案,每季度开展一次“三小园”生态板块创建评比活动,对建设质量较好、运作成效显著的村,年底将给予每村3万元至5万元不等的经费奖励补助,促进整治工作取得实效。目前,回河街道首批32个“三小园”建设试点村已全部建设完毕并初见成效。
下一步,回河街道将继续把稳步推进“三小园”模式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抓手和切入点,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调动广大村民的积极性,为农村人居环境持续优化和绿色生态发展增强基础,让“三小园”模式成为乡村生态振兴路上的有力支持。 (本报记者张群通讯员王清)
新闻推荐
铜川城建承建的新区城市运动公园环线从承建铜川老区一二马路、新区城市运动公园环线、正大路等城市主干线,到改扩建体...
济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