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厂搬迁至济阳,老厂区将迎蝶变,产业转型升级序幕拉开蓄力新动能,62岁元首5年瞄准30亿

济南时报 2020-09-21 14:03 大字

元首新厂区高精尖设备林立,已投入使用。 新时报记者黄中明 摄

最近,在北园大街601号济南元首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元首”),搬运生产设备的车辆进进出出,多数车间已空荡荡的。而在黄河以北的元首济阳针织产业园则一片忙碌景象,数百台世界先进的设备已安装好,正有序投入生产。本月,老厂区将全部搬完,未来这里将迎来蝶变,除了大部分土地交由政府开发,元首集团总部大厦、商业综合体、电商平台等将在这里拔地而起。老厂区提升的同时,62岁元首也即将焕发新春。

近年来,在纺织行业整体下滑、收缩产能之际,元首却大动作不断,投资建设济阳针织产业园、壮大平阴纺织产业园,这让业内人士刮目相看。没有豪言壮语,元首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张吉洪用一个又一个行动宣示着元首“破釜沉舟”求变革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决心。

日企订单一做就是39年曾引来全国同行学习

10月21日,全国纬编工大赛暨山东地区选拔赛将在元首新厂区济阳针织产业园举办,这将是元首搬迁新厂区后迎来的首个大活动。在元首工作了35年的副总经理顾奕生对这样的场面并不陌生。30多年前,当时的元首针织就曾多次引来全国同行的学习。

提起元首,它的前身要追溯到62年前。1958年,济南针织厂在北园创立,那个时期,诚通纱厂、毛巾厂已成规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纺织业成为济南的支柱产业,同时期有40多家纺织企业竞争。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大量纺织企业倒闭,济南针织厂变身元首针织,成为为数不多的幸存者,诚通纱厂、毛巾厂、纺织机械厂等则被重组整合为元首集团的一部分。

在顾奕生看来,从短裤背心、秋衣秋裤、尼龙丝袜子发展到植物染、远红外、吸湿速干、抗菌除臭等功能面料,产品的变化实际上是产业不断升级的体现。

让元首人记忆深刻的还有与世界纺织领军企业日本郡是株式会社的合作。1981年,元首开始为郡是代加工产品,成为全国最早探索改革开放的针织企业之一。让人惊讶的是,这项合作延续至今,已长达39年。通过合作,元首提升了管理水平。1987年,元首现场管理经验经原纺织部向全国推广,引来全国同行学习。

随着与郡是合作的推进,元首产品走出国门,逐渐发展成外向型企业。上世纪八十年代,元首迎来鼎盛时期,每年净利润达2000多万,经济效益堪称行业第一。不过,受重组整合影响,元首在后续发展中错过了行业爆发式发展的黄金期。这些年,活下去对元首来说不是难题,但如何做大做强,却是待解的难题。

高精尖设备武装新厂编织与漂染能力飙至1.2万吨

2017年12月,54岁的张吉洪成为元首新“掌门”,外表温和话语不多的他,在了解元首发展状况后,求变的种子就已种下。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张吉洪说,世界上有两件最难的事:把别人的钱放进自己口袋里,把自己的思想放在别人脑子里。

在整个行业不景气的背景下,张吉洪到任后,继续推动建设济阳针织产业园,累计投资6亿多元。这一看似“疯狂”的布局,张吉洪认为势在必行。元首老厂区的设备多为上世纪80年代从日本引进,随着时代变迁,这些设备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若想做大做强,首先要提升装备能力。

“三年磨一剑”,元首济阳针织产业园落成,引进了目前针织行业最先进的设备。

在张吉洪看来,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搬迁,而是元首产业转型升级迈出的重要一步。

记者实地探访济阳针织产业园看到,一体成型编织机、高温高压染色机等国际上最先进的纺织设备已经调试完成。老厂区每天最多染20吨面料,而新厂区每天至少可染50吨面料;原来1名工人看4台编织设备,如今1人看15台设备也感觉不到很忙。设备全部投产后,编织与漂染产能都将达到1.2万吨/年,是现有产能的五六倍。成衣能力也大幅提升,将由年产900多万件跃至3000万件。

“装备的飞跃,必将带来元首产值的飞跃。”顾奕生说。

在国企中率先聘请职业经理人仅用一年纺纱产值翻倍

与济阳针织产业园新动能蓄势待发不同,元首在平阴打造的纺织产业园已成为元首改革的“先行军”。

2014年,产业园投产,自此元首形成了从纺纱、编织、漂染、印花、成衣等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纱线产品80%供元首内部生产使用。张吉洪到了元首一年后,这种埋头生产不用忧心订单的局面被打破,迎来的是全面的市场化考核。

为了打开市场,张吉洪亲自带队拜访客户,在了解行业情况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找优秀人才。2018年,张吉洪在济南元首纺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元首纺织”)起用职业经理人,并挖来高端管理人才组建新的管理队伍,这样的变革在元首集团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当时压力也比较大,这种试点能否成功有很多不确定性。”张吉洪说。

先进管理人才带来的全面质量管理以及市场化考核,激发了企业发展活力。仅用一年,元首纺织的产值就从6000多万元跃至1.12亿元,如今,其80%的产品销往外部市场,朋友圈不断扩大。

全面接轨市场后,元首纺织拓展新品的需求增强。今年上半年,其投资1600多万快速上马一套气流纺生产线,从3月10日立项论证到7月底投产运营,仅用了140多天,比行业内平均投产速度快了两个月。随着气流纺投入使用,元首纺织纱线月产有望达800多吨。

实地探访时,5万纱锭的棉纱纺织车间早已摆脱人海战术,一排排自动化设备成为生产主力,3个班次工人才120多人。在一期车间南侧,二期5万纱锭的项目正在建设。“二期全是进口设备,自动化程度更高,有望实现‘无灯车间’。”元首纺织副总经理王兆泽说。

做大做强三大产业2025年产值有望达30亿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元首改革成效初显。今年,在行业整体营收下滑的情况下,上半年元首棉纺业务逆势增长4%,服装出口增长近20%。

原来对服装造型设计不怎么关心的张吉洪,就职元首后,只要周日得空,就会到商场、服装店、超市等逛逛,特意看看款式、面料及销售情况,以便为决策提供依据。

随着生产重心搬迁至济阳,元首新的产业蓝图跃然纸上。张吉洪表示,接下来他们将围绕纱线、面料、服装3大产业发力,打造差异化纱线基地、高档服装面料研发平台、针织服装纵向一体化制造商和品牌运营商。

如今,随着济阳针织产业园投产,张吉洪启动了内部流程再造变革,原来独立运营的3个事业部,核心工序合并同类项,将打造编织、漂染产业集群直面市场,这一变革在员工中引发热议。

“原来订单是现成的,我们只负责生产。如今我们直面市场承接订单,员工积极性被激发,收入也上涨了。”元首编织车间主任江海锋说。

这次大规模搬迁,张吉洪曾担忧产业工人流失。事实上,老厂区近700名员工只有二三十人离职。

谈及变革初衷,张吉洪笑着说,其实出发点很简单,很多员工兢兢业业干了二三十年,他们应当拿到更高的收入,共享改革成果,也要看到未来发展的希望。市场永远有,就看企业如何捕捉市场,给用户提供什么样的产品。

改革已拉开大幕,张吉洪认为,最近几年将是元首新旧动能转换的攻坚期、品牌升级的转型期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将加大研发设计能力,产品向年轻化、时尚化、外衣化、功能性方向转变,争取让元首品牌家喻户晓,成为一流的纺织服装企业,力争2025年产值达30亿元。 (新时报记者黄敏)

新闻推荐

济阳街道给困难老人家庭送上贴心关怀 感应灯 解难题 老人夜起更安全

本报记者刘菲通讯员张嘉顺为提高残疾人家庭的生活质量,有效保障老人夜间活动安全,近期,济阳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暖心港湾项目组...

济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