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引领乡村振兴有路
垛石街道柳家村樱桃小番茄喜获丰收。(张群 摄)
新市镇一株株成熟的黄花菜长势喜人。 (张群 摄)
沃野千里田畴似锦,秀美乡村瓜果飘香,人居环境干净整洁,村里村外笑语欢声……走进全市各乡村,这种景象比比皆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发展迎来新机遇。全市各区县发挥自身优势,因地制宜、找准产业载体,通过技术培训、资金扶持、示范带动等措施,多元化培育富民产业,构建起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产业支撑体系。
“找准路子”“小番茄”做出大文章贫困村向示范村美丽蝶变
济阳区垛石街道柳家村前些年是出了名的穷村、弱村、落后村,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群众收入微薄,村集体收入更是无从谈起,是省定贫困村。近年来,该村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樱桃番茄特色产业,建冬暖式高温大棚,种植樱桃番茄和黄瓜。目前,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3.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真正实现了从贫困村到示范村的蝶变,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之路。
说起这几年村里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樱桃番茄产业的过程,柳家村村支部书记许金帧感触特别深:“2017年,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到我们村调研时问我,‘老许,你认为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是什么?’我向他汇报,‘发展产业,只有产业兴旺,老百姓富裕了,才叫乡村振兴。’他连说有道理。以前,柳家村以种小麦和玉米为主,忙活一年,也挣不了几个钱。通过多次到外地考察,我们决定流转土地,发展以樱桃番茄为主的高温大棚,带动群众致富。”
目前,该村以樱桃番茄为主的蔬菜大棚已经达到37个,占地80余亩,每个棚年纯收入在9万元左右,涌现出了许芳霞等多名青年建棚创业,成为村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我们还成立了柳家红蔬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设计商标、包装盒,打造了‘柳家红’品牌,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提高番茄价格。”许金帧说起“柳家红”的销路,满面都是笑容。同时,致富不忘贫困户,在利用扶贫资金方面,该村首先想到的就是发挥种植樱桃番茄的优势,协调扶贫资金40万元建立了4个扶贫大棚,承包给贫困户和种植户,承包费年收益在3.6万元,收益最终通过差异化分红的方式分红给享受政策的贫困户。
借助樱桃大棚的建设,柳家村又在计划着打造民宿产业,构建吃、住、采摘、休闲为一体的美丽乡村旅游路线,打造成功后,将为村集体经济带来一部分增收。如今的柳家村,几乎家家户户种植樱桃番茄,群众富了,乡村振兴之路走得更加有信心有干劲了。
(本报记者 张群 通讯员 刘亮荣)
“搭好台子”月季“花开成海”“花经济”撬动乡村振兴
袁贾村位于黄河二道坝以北,是天桥区桑梓店街道的一个小村庄。曾经,这里的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村民的收入也大都来源于打工。而如今,走进袁贾村,五彩斑斓的月季开满了田野,村民们辛勤劳作,一派生机勃勃的繁忙景象。
原来,这里从两年前就开始大力发展规模化月季花种植,如今种植规模已经超过150亩,现有欧洲月季纯种扦插种苗200多个品种,5万余盆;各种规格树桩月季5万余棵,月季产品共计10万余株。同时,为了新品种月季的研发、驯化和繁育,基地还修建了新品种研发实验室。“我们预计总投资1500万元,年产量树桩月季5万余棵、盆花30万盆、切花月季1000万枝,2020年底全部落成。”项目负责人赵菡向记者介绍。而借助这个产业,很多村民除了流转土地的收益外,还可以在花圃中打工,增加收入。近年来,袁贾村的月季花种植越来越具规模,名气也越来越大,每当花期来临都会吸引大量游客。
据了解,袁贾村之所以能够吸引月季园项目落地,除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外,还得益于其突出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袁贾村与一路之隔的姚吕村作为天桥区自主打造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在天桥区农业农村局聘请专业规划设计团队进行高标准规划后,进行了高质量建设提升,具体内容为新建砼道路、路灯、主街道的沥青罩面、村标、园林绿化,改进雨污水管道,修整弱电管线落地,提升建筑外立面等。目前工程建设已基本完工,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水平有了极大提高,在受到当地村民一致认可的同时,也将吸引更多的优质产业落地,为乡村振兴增色增收。 (本报记者 张群 通讯员 刘俊)
“迈开步子”黄花菜开出“致富花” 激发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活力
盛夏时节,济阳区新市镇。
一株株成熟的黄花菜整齐排列,一条条滴灌管道纵横交错,形成了一片“忘忧草”的花海。1200亩黄花菜长势喜人,这是当地人们用辛勤的汗水呈现出来的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之态。
为进一步加大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力度,自去年以来,该镇进一步加快了土地复垦流转进度,规划了现代农业种植区,引进了1200亩黄花菜种植项目。工作中,该镇充分发挥党建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以7个村为试点,成立了联合党支部,全面统筹种植管理,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公司”的运行模式,与贵州航天智慧农业有限公司建立长期合作,为黄花菜种植项目提供技术指导、种苗培育和成果回收,实现了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为提供良好的种植生长环境,该镇引进先进、科学的农业管理方法和设施,采取“集中管理、分散控制”模式,建立了节水灌溉信息化管理及田间灌溉自动系统。即通过智能灌溉技术,实现全方位智能化服务,将水资源及灌溉数据通过通讯网络进行传递,管理人员只需通过手机软件远程操作,即可实现灌溉、施肥的自动控制,保证田间灌溉、施肥定时定量,真正实现了无人值守、实时监控、远程管理的目的。
在项目运营方面,该项目共投入资金350万元,用于7个村的土地平整、水利设施建设、肥料种苗购买、日常管理等。在促进就业方面,各村根据种植面积,以雇佣本村劳动力为主,可解决30人到50人的务工就业,周边贫困户可实现家门口就业。在日常管理方面,合作联社采取网格化管理模式,以30亩为一方格,建立了一人一方格的责任管理机制,为项目精细化管理奠定了基础。目前,该镇黄花菜预计亩产1000公斤,总产值可达480万元。
下一步,该镇将逐步建立“政府引导、村级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依靠集聚和示范效应,带动周边更多村和群众参与黄花菜种植。同时,进一步规范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和使用,确保村集体成员共享增值收益。 (本报记者 张群 通讯员 刁力洪)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群通讯员孟芳)自垃圾分类工作正式启动以来,济阳区济阳街道结合辖区实际情况,创新采用“1+343”垃圾分类工...
济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