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座扬水站、2座生产桥、18个大棚……俩村庄走上“振兴”路以前2亩地年收入2000元,如今种大棚年收入七八万

济南时报 2020-04-11 13:51 大字

翠绿的黄瓜带着刺、顶着花挂在大棚里的藤蔓上。罗红霞仔细地掐去藤上多余的须,黄瓜的收成支撑着一家六口人的生活。去年,乡村振兴服务队济阳区二队为仁风镇桥南王村争取了黄瓜蔬菜大棚项目。罗红霞一家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预计一年有五六万元收入。近半年来,桥南王村的扬水站、生产桥以及附近流河村西瓜大棚、巷道硬化、党群服务中心等项目让村民的生产和生活走上了“振兴”之路。

两年内回本一个大棚年收入七八万元

济阳区仁风镇桥南王村,九个黄瓜大棚整齐而建。罗红霞一家人有两个大棚,棚外搭着床铺,她的丈夫王本月夜里就住在这里,凌晨两点就开始在大棚里忙活。“得早起给黄瓜掐须,要不养料供不到黄瓜上,三根须就顶一个黄瓜的养分了。”罗红霞一边重复着相同的掐须动作一边介绍手里的活计。

一个大棚的面积大概2亩地,原来基本以种玉米和麦子为主,一亩地年收入1000元。如今,黄瓜仅有两个月收成,每个大棚就已卖出5万元黄瓜。“每个大棚成本大概14万元,因为有农业综合开发奖励资金以及农单贴息贷款,村民只需要自己投入5万元就可以建起一个棚。一个棚一年收入七八万,一年多就回本了。”桥南王村村委副主任王伟政为村民算着经济账。

与桥南王村适合种植黄瓜的土壤不同,几里地外流河村的土壤适合种植西瓜。在帮扶资金的帮助下,流河村成立合作社,已经建成由9个大棚组成的仁风富硒西瓜标准园。按照规划,黄瓜大棚与西瓜大棚形成的产业园总面积将超百亩。

农业灌溉不再“借水”

桥南王村北靠徒骇河,但村庄农田灌溉却并不太方便。村北原本有一座扬水站,10多年前,因设备陈旧逐渐废弃。桥南王村等村庄农田灌溉需要用从南边引来的黄河水甚至是从邻县引来的客水。

“从黄河引来的水经过沿途村庄后到这边有时就剩不下多少水了,从邻县引水更是不太方便,而这些村庄就靠着徒骇河,所以我们争取到了专项资金重建扬水站。”乡村振兴服务队济阳区二队队长、济阳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勇介绍说,目前预计申请150万元资金,通过设计院考察设计计划在原位置重建扬水站。为了方便农业生产,乡村振兴服务队济阳区二队还为桥南王村新建两座生产桥。

“当时我们有20多万帮扶资金,但是全部的胡同加起来面积有1万平方米,买完花砖钱就剩不下多少了。我们村民参与施工,自己门口的路出点力也应该,你看现在干净多了。”一名村民站在自家门前说。流河村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济阳鼓子秧歌的代表传承村之一。不少村民放下农具转身就是鼓子秧歌演员。村中巷道硬化以及党群服务中心的建设正让这个“鼓子秧歌村”愈发美丽。 (新时报记者卢震 陈元昊)

新闻推荐

防疫不忘防火 精准助力复工复产济阳消防筑牢生产生活“安全防线”

济阳消防到企业巡查消防设施使用情况本版照片均由济阳消防提供济阳消防强调防疫期间工作事项济阳消防对内严抓疫情防...

济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