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作剑奋战生死线 讲述援鄂医疗队中“90后”的青春战“疫”

济南日报 2020-03-25 11:27 大字

杨雪正在为病人吸痰。 出征前,苏飞佩戴红花留影。 孙立群准备出征一线时的留影。

在方舱医院里打针喂药,在重症病区内争分夺秒,在病毒肆虐的最前沿与死神搏斗……面对疫情,他们褪下青涩,披上战袍,千里驰援湖北。

用今年网络上转发率极高的一句话来说:“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了。”

这是属于年轻人的故事。在援鄂医疗队中,有这样一群90后“战士”,他们以青春作剑,向疫情发起进攻。我们找到了其中的三位,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战“疫”故事。

老陈因我而改变

讲述人: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ICU护士杨雪,26岁

“老陈,该吃药了”“老陈,该打针了”“老陈”……

老陈是黄冈市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的患者陈友明。刚入科时,他的氧饱和只有40%,医生给他下了“病危”,给他使用高流量氧气吸入。在这样紧张的环境下,因为没有安全感,他很害怕,经常掉泪。

作为重症组里最年轻的姑娘,组长安排我承担起了照顾陈友明的职责。“老陈,今天开始由我来照顾你了,你可要听话啊!”第一次见面,我一句“老陈”,就把他给逗笑了。每天我照顾好我所负责的病号后,就会去找他,给他做心理护理。为了让老陈心情愉快,我经常变着法儿地找他聊天。“老陈,你看我好看吗?”“老陈,你好了得带我去黄冈玩玩啊!”慢慢地,老陈放下了自己的紧张情绪,心态逐渐积极起来,开始和医护人员拉家常,拉他曾经的“光辉事迹”,拉得兴起时,老陈还会唱戏,他的心情也一天天地好了起来。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他的氧饱和从40%升到80%,再到100%,最后撤掉高流量氧气吸入,从一动就喘到我扶他下床走路做康复训练,从重症监护室转到普通病房,医患共同努力着。短短20天,医患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是患者,更是朋友。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里,医护人员与病患在相互守护。

年轻的“培训规则书写者”

讲述人:山东省立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师苏飞,28岁

按照实际情况需要,山东省第九批援鄂医疗队在抵达黄冈后被分成了5个小组,分别到其下属的5个区县开展医疗救治工作,我被分到了武穴。

在病区里,防护口罩和略显紧身的防护服让医护人员的活动大大受限,稍做剧烈活动,便会呼吸困难、大汗淋漓。在住院患者中有一对老夫妻,因为年龄大,腿脚活动极不方便。我就主动要求照顾两位老人,一直坚持在病区里帮助两位老人翻身、下床、吃饭等。在我们的精心照顾下,两位老人的身体逐渐康复,很快达到了从重症监护室转到普通病房的标准。在为两位老人转移病区时,老大爷一直抓着我的手感激地说:“感谢你,感谢山东医疗队,感谢所有的医护人员。你这么年轻,就这么会照顾人,真是好孩子。”

由于我穿脱防护服比较熟练,队里安排我为战友们培训如何穿脱防护服。根据在后方训练的经验,并结合前线的实际情况,我连夜编写了一整套防护服穿脱流程,培训效果很好,得到了整个医疗队的肯定。

除了忙碌的日常诊疗工作,我还为当地医务人员开展了“连续性血液净化(CBP)基础知识与原理”等医疗知识培训,加强新冠肺炎护理知识技能的交流,为有效抗击疫情起到了积极作用。

小患者们的“裙子姐姐”

讲述人:济阳区人民医院ICU护士孙立群,29岁

2月9日清晨7点接到援鄂通知,而临行前一天我才刚下夜班,参加了一天的院感科培训,还没来得及休息就要奔赴抗疫战场。家中的双胞胎儿子只有一岁半,我亲了亲熟睡中的孩子,交代了一句“老公,家里就交给你了”,就走出了家门。

山东省第八批援鄂医疗队来到武汉汉阳国博方舱医院后,开舱前两天便收治了近千名患者,每名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可想而知。舱内工作6小时,期间不能喝水、吃饭,不能上厕所。尽管辛苦,但看到所有病人病情稳定,圆满完成首次舱内任务时,这一切都值了。

舱内患者众多,也不乏年龄尚幼的小朋友。作为母亲,我更能体会患儿家人的担忧,每次完成分管工作,我总会来到小患者床前,为孩子们带去零食,与他们聊天做游戏,教给他们七步洗手法。有一个4岁的小患者,由于爸爸病情变化被转去定点医院继续治疗,没有其他亲属,小姑娘自己一个人在舱内接受治疗,我就尽可能地多关照她一些。做游戏带来的欢乐冲淡了孩子对病毒的恐惧,增强了抗击病毒的决心。孩子们都亲切地叫我“裙子姐姐”。我觉得,那时我们不单是医患关系,更像是一家人,手握手、肩并肩,齐心协力抗击疫情。(本报记者李鹏)

新闻推荐

“扶贫车间”复工忙 防控不忘奔小康,群众增收有保障

工人在扶贫产业大棚劳作。紫金玫瑰育苗车间扶贫养殖车间的黄粉虫“今年受疫情影响,一些企业延迟复工,我正担心没班...

济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