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汉画像石墓不一般两座墓葬95幅画像

济南日报 2019-08-08 15:48 大字

羊首两侧的龙凤图案在汉画像石中非常罕见。 (本报记者崔健摄)

●是济南发现的最大双墓道汉代画像石墓

●墓主人身份特殊,不是一般官员或富户

●体量较大的一座墓室相当于“四室四厅”

●画像石制作水平高,有龙凤图案和文字

本报8月7日讯(记者赵晓林)今天上午,济南市考古研究所三官庙东汉时期古墓葬考古发掘发布会在济阳区济阳街道三官庙村举行。据介绍,该古墓葬是济南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双墓道汉代画像石墓,非常珍贵。

记者在发掘现场看到两座古墓葬,靠北的一座体量大,南侧的稍小。

此次发掘的领队陈永婷介绍,这次发掘从今年4月开始,上个月基本结束。最早发现这处墓葬的是当地村民,于去年12月中旬发现,当时这里是一处池塘,在清淤过程中村民发现底部有砖,怀疑是古墓,就上报了文物部门。经市考古研究所专业技术人员现场勘察,初步确定为汉代大型砖室墓。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市考古研究所联合济阳区文化和旅游局、济阳区博物馆,对墓葬进行了为期近4个月的抢救性考古发掘。

陈永婷告诉记者,本次发掘共清理墓葬两座,均为汉代画像石墓。按照考古学命名规则,考古人员把这两座墓按照发现顺序进行了编号,最早发现的靠北的为M1号,南侧的是M2号。

陈永婷说,M1墓室南北长约20米、东西宽约15米,坐北朝南,为砖石混建,砖全部为磨光大砖,尺寸达到40厘米× 20厘米。整个墓室共有画像石40块、画像63幅。

更重要的是,这座墓的结构较为特殊,除了两个前室,还有两条墓道,墓道后是各自独立的中室和后室,相当于现在的“四室四厅”。

在西侧中室的一角有一个石案,陈永婷说,这是汉画像石墓中很常见的物品,是摆放祭品用的;在两个前室之间还有相通的小室,说明这两个墓室的主人是同一个家族,但两个墓室分别葬了什么人、两者的关系如何,还有待研究。

记者跟随考古人员下到墓室,发现几道门上的画像石都非常精美,部分画像石为磨光后再雕刻,线条细腻流畅。门楣上除了济南地区汉画像石墓中常见的浮雕羊首图案外,大部分为社会生活场景。而在和后室连接的通道两侧的画像石,雕刻的图案也非常精美,内容丰富。中室西侧立柱上的画像,雕刻的是“庖厨图”。这幅图像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汉代富家大户的后厨场景。最重要的是,在画面右上角还刻有“君舍”两个字。但这两个字具体的含义是什么,还没有确切解读。

陈永婷指着后室门楣上的画像向记者介绍说,这里的画像最为珍贵。在门楣上的羊首图案两侧,分别雕刻有一龙一凤图案,相对而望。这在汉墓出土的汉画像石中非常罕见,从一个侧面也显示出这座汉墓的规格非常高。

M2墓室位于M1墓室南侧,南北长约17米。虽然规模没有M1大,但在同类墓葬中仍属大型墓葬。陈永婷介绍,这座墓有单墓道和甬道、前室、中室,最后面是双后室,有画像石18块、画像32幅。与M1相比,画像石略显粗糙。

陈永婷说,两座墓葬虽已被严重扰动,但令考古队员们感到欣慰的是,墓葬整体结构仍十分明确、保存相对较好,这为济阳地区汉代丧葬习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考古学实物资料。同时出土器物的种类较为丰富,包括陶、瓷、铁、铜器,骨角牙器,石制品,铜钱等,并见有大量实体动物骨骼。可惜的是出土文物基本都残破,需要修复。

市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铭在现场告诉记者,这个汉画像石墓葬群是近几年来发现的规模最大、价值最高的汉画像石墓葬群。从同时发现有几十块精美的画像石上分析,济阳作为平原地区,这么大的石材十分不易得,当时从哪里运来的不得而知,但不管怎样都是花费巨大,不是一般人家能承受的;画像石的制作水平很高,M1墓室的画像石都是先磨光再雕刻,这在当时需要很高的费用;每块画像石都雕刻精美、题材丰富,同时采用了多种雕刻技法,刻画细腻生动,展现了汉代高超的石刻艺术水平,画像石上还有龙凤图案和文字,在之前发现的汉画像石墓中没有见到。此外,此处墓葬还包括双墓道、多墓室,这在济南地区以前的考古发掘中很少见到。

李铭表示,规模宏大的墓葬本体,加上数量如此多而且精美的画像石,表明这肯定不是一般官员或者富户能拥有的,墓主人的身份不一般,规格很高。而且两座墓葬相邻,说明这里是一处家族墓葬群。但周围哪里还有埋藏,因为道路和田地的问题,还不好确定。“这是济阳地区第三次发现大型画像石墓,也是济南地区发现的最大双墓道汉代画像石墓,为济阳地区乃至整个济南地区的汉代丧葬习俗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考古学资料。我们也将继续关注并进行深入研究,争取搞清楚这个墓葬群的具体情况。”。

新闻推荐

家有二孩,一碗水难端平? 学会放手,俩宝也可以很有爱

见习记者刘菲随着这几年二胎政策的开放,很多家庭也从三口之家变成了四口之家,二孩降生后,如何协调好家里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

济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