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集体年收入从几乎为零到近30万元这个特困村为啥能“逆袭”?

济南日报 2019-05-10 11:31 大字

洪秀禄(前)在修剪树枝。(王宝静 摄)

市级特困村、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没有任何产业……这一度都是张贴在济阳区济阳街道董家村身上的“标签”;仅仅在四五年之后,基础设施完善、村民生活富足、集体收入近30万元,则成了董家村一张张闪亮的新“名片”。算账 多种发展模式“撑起”村集体口袋

2015年的董家村还是一个市级特困村,经过与济阳街道有关负责人及驻村第一书记的协助与洽谈,那年10月,山东三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流转了董家村的230亩土地,并在此成立了一处花卉苗木基地。这让董家村当年就获得了8万元左右的集体收入。同年,董家村又对村里的40亩土地进行了统一流转,以“村民+村集体”形式建起10个高温大棚,其中两个为村集体所有。通过对外承包,这两个高温大棚每年又让村集体的账本上多了一笔3万元左右的收入。转眼间到了2016年,在流转120亩土地后,董家村成立了枣树种植合作社。2018年,董家村将原有的合作社连同新增加的40亩土地,一同流转给了济南长田实业有限公司。

仅仅依靠土地流转带来的各种收益,目前,董家村一年的集体收入就有大约19.5万元,再加上每年5万元的光伏发电收入、4万元的企业投资分红以及1.5万元的绿化带占地收入,总计近30万元。

揭秘“百姓获益”+“利用能人”一个都不少

在邻村村民刘丽的眼中,董家村村民很值得她“艳羡”:一方面,这个村的贫困户脱贫有保障,全村30多名贫困户每人每年都能从村里领到1000多元的分红;另一方面,哪怕不是贫困户也有“福利”领,“他们村7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都会发补助金,村里只要出了新考上的大学生和研究生,都会得到500元到1000元不等的奖励……”有一次去董家村串门,刘丽发现,董家村不仅硬化、绿化没得说,甚至还铺设有灌溉管道,“浇地用的水直接就引到村民的地里去了。”

“当时有一户村民顾虑很多,我至少去了他家四五趟”,别看村庄现在发展得红红火火、令人羡慕,回忆起当初的艰辛,董家村支部书记张建东依然历历在目。

这些村民不同意的原因,张建东也很清楚——“大家不相信村里能立即支付土地的流转费”。在深思熟虑后,他当时“拍板”做了一个至今也认为无比正确的决定。经过多次洽谈,土地承包方最终首先支付了村民整整一年的流转费,董家村的土地流转才正式提上了日程。从那时起,“先付钱、后用地”,就成了董家村“不成文”的惯例;也同样是从那时起,村民再也没有对村里的土地流转提出过异议。

除了让村民获得实实在在的益处,董家村还有一个成功的小“秘诀”,那就是充分发挥本村人才的引领作用。据了解,当时,长田实业有限公司的一名负责人恰巧老家就是董家村的。共享 村庄富了也让村民“分杯羹”

一路走来,董家村在通过土地流转等做法富了村集体的同时,也没有“落下”它的村民。

前几年,村民洪秀禄一直在外面的建筑工地打工,靠着自己的一身力气,日子过得也算有奔头。可近一年来,已经63岁的他明显感到了力不从心。于是,他前往长田实业公司开在村里的果园打工,每天剪剪枣树枝、喷洒下农药、再管理下新种上的蔬菜,一个月下来收入能有2000多元;当初,洪秀禄家共流转出去8亩多的土地,每年的土地流转费有1万多元;再加上妻子也在果园打工,一年下来,全家人能赚到5万元左右。

而在整个董家村,目前共有30多名像洪秀禄一样的村民,他们就在距离自己家不远的果园或者花卉苗木公司里打工,领着不错的报酬,分享着村庄一路“逆袭”向前的成果和喜悦。 (济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宝静)

新闻推荐

天地空“一张网” 精准监管河湖 ◆9000余条河流6436个湖库信息上传系统◆遥感比对、无人机核查、视频监控齐上阵

□本报记者方垒本报通讯员赵新遥感比对、无人机核查、视频监控、现场巡查……山东“多兵种”作战,构...

济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