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现代农业生产的新动能
张福花在摘番茄。垛石番茄艾亮在种植园劳动。种植园内的石榴大棚董作海在整理黄瓜秧苗。曲堤镇的黄瓜大棚
编者按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围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特色和高招。日前,记者深入济阳区和先行区的几个街道、乡镇,试图探寻现代农业在这里发展壮大的多种可能,寻找促进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的更多新动能。
A
特色品牌受追捧小蕃茄拿到大商超“通行证”
在济南市济阳区垛石镇柳家村,村妇联主席张福花种的2.16亩樱桃番茄大棚很是惹人羡慕。依靠“垛石”牌番茄这棵“大树”,她目前的年收入已达12万元。
走进张福花的樱桃番茄大棚,黄花、绿叶、红果,攀附在整齐垂下的条条丝线上,张福花一边忙着摘果子,一边向记者回忆起了她的种植之路,“垛石镇现在是中国番茄之乡,村民种植的樱桃番茄不愁卖,但在起初的时候,我们也遇到过蔬菜农药残留、品种单一等问题,大家都认识到只有提高番茄质量、注重品牌建设才能走得长远。”
为解决难题,张福花找到当时的村支书许金祯,许金祯告诉她镇上建了两个特色品牌基地,基地内大棚全部统一样式、规格,安装了自动卷帘机,大棚内建了沼气池,并在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有关专家的帮助下,成功种植了粉娘、圣桃、千禧、贝贝等十几个番茄新品种,还采用了测土施肥、温光调控、秸秆反应堆、沼液综合利用等农业种植新技术,总结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大棚蔬菜种植管理技术。“听到这个消息别提多高兴了,第二天我就到镇上农业办公室报名参加学习。”张福花骄傲地告诉记者。
系统学习了先进种植技术后,张福花选择了适合自家的贝贝类樱桃番茄,“外观正、口感好、产量高、耐储存”,她也积极动员其他村民种植,与大家一起分享经验。2008年,在种植户的共同努力下,“垛石”牌番茄被农业部评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垛石”牌商标被认定为山东省著名商标;2011年“垛石”牌番茄又获得了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认证,通过了农业部“有机食品”评定;2016年、2017年、2018年连续三次荣获中国绿色博览会金奖荣誉称号;2018年荣获“十佳最受欢迎品牌农产品”称号,集众多荣誉于一身的“垛石”番茄在品牌化建设的道路上坚实地踏出一步又一步,也有效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
有了品牌做保障,自然不愁找到销路。张福花说,目前,位于省道248线东侧的济北瓜菜批发市场,已经发展成为日交易量15万公斤的黄河北最大西红柿批发市场,“一提垛石番茄,批发商都竖大拇指。”为做大、做强番茄产业,不断增强品牌的影响力,垛石镇还打造了“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产销模式。通过规范管理程序,积极做好菜农的“服务员”,对上市番茄统一检测、统一包装、统一外销,真正做到“买方放心、卖方省心”,产生了强有力的磁场效应,树立了品牌的良好形象。目前,垛石番茄已经远销北京、天津、深圳等全国30余个大中城市,并以每公斤12元的价格,拿到了多个大型商超“通行证”。
“今年,我想利用互联网把自家的番茄卖向全国,多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类展会、博览会和一些节庆活动,为提升‘垛石’牌瓜菜知名度和影响力作出贡献。”张福花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因为她相信,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垛石”牌番茄一定能走出自己的一方天地。
B多样化种植抗风险盐碱地上“长”出林果种植园
2014年,怀揣着创业梦的青年艾亮从济南市区回到了家乡——先行区孙耿街道王兴村,并开始了几年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如今,阳春三月,在他的绿之缘林果种植有限公司里,在400多亩的园区土地上,桃花、杏花、苹果花都正开得旺盛,即将结出的果实成了他当下最大的期盼。
新思路带来大变化 昔日盐碱地变废为宝
2013年入冬的时候,还在济南打工的艾亮,在一次买冬枣时了解到,冬枣亩产效益很高,一亩地种好了产量能达1500公斤,每公斤平均卖到五六元钱,是粮食收入的五六倍。这让一直怀揣着创业梦的艾亮发现了新天地。年底,他告诉村支书自己想承包几十亩地种枣树,却得知村里的承包地很多都是盐碱地,一亩地一季下来也就产一二百公斤粮食,种枣树不知道能不能行。
艾亮当天就咨询了省农科院专家和沾化苗木中心,得到的消息是冬枣在盐碱地上种植有风险,但成功的可能性也很大,而且在盐碱地上种出来的冬枣口感更好。吃下了这个定心丸后,35岁的艾亮辞去了在济南市区的工作,回家承包了50余亩“没有希望的盐碱地”,种上了承载着自己梦想的新品种——“沾冬二号”枣树。
第一年因为缺乏种植经验,他将枣树苗种在了还生长着小麦的麦子地里,树苗因为缺乏营养,死亡率达到了80%。但是仅存的部分枣树在他的精心护理下,到秋季结果时却出人意料地好,出果率高,口感也好。第二年艾亮又买来新的树苗,并请来了沾化的种植专家在栽种时全程指导。2015年的秋天,他迎来第一个丰收年。虽然亩产只有500多公斤,但由于枣品质好,平均每公斤卖到了10元钱,总产值达30余万元。王兴村的盐碱地上种出了“金果子”,让村民们开始对他刮目相看。
截至目前,艾亮种植的枣树达到了130余亩,每亩产量近1500公斤,年收入近180万元。
多样化种植“化险为夷” 保产增收“身手不凡”
眼看着冬枣产业的发展走上了正轨,但单一的农业项目往往风险很高,一旦遇到灾年,可能赔得血本无归。为此,2015年,艾亮成立了济南绿之源林果种植有限公司,注册资本600万元,试图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集生产、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立体化、多样化、规模化种植园来降低风险。园区南距济南市区10公里,西邻104国道,距青银高速出口3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地理位置优越,为园区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015年,他了解到泰山大红石榴具有适应性强、寿命长、果实个大等优点。通过实地考察、学习技术,他投资150余万元承包50亩土地,种植了5000棵石榴树。第一年由于缺乏经验,不少树苗都冻死了,为此,2016年他投资60余万元给石榴盖上了连体大棚。这个决定在2017年成功帮他度过了一次危机,那一年枣树快丰收时,下了一场大雨,两天一夜都没停,枣树根须遭到了严重破坏,眼看快成熟的冬枣开始落叶落果,减产近八成。但也是这一年,石榴棚里的石榴结果了,产量虽然还不算很高,一亩只有500多公斤,但每公斤高达16元的价格却让他总体算下来还小有收益。
这次事件让艾亮更深刻地认识到品种多样性对抵御风险的重要性。他找到村支书当合伙人,又承包了200亩地,种上了桃树、杏树、苹果树、梨树和樱桃树,总种植面积扩大到了400余亩,在果园常年打工的村民也达到30余人。
“今年我们种植的果树陆续就要结果了,明后年进入盛果期后,这个种植园还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成本可以很快收回,利润也会翻好几倍。如果效果好,我会继续扩大规模,带领我们村甚至附近几个村一起走上规模化种植道路,大家一起发家致富。”艾亮指着果园里盛开的杏花,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C
日交易量最高70万公斤规模化种植让黄瓜不愁卖
3月21日上午9点,济阳区曲堤镇董家村的黄瓜大棚种植户董作海已经在交易市场将黄瓜销售一空,正准备回家。“从去年冬天到现在,黄瓜的价格一直都很喜人,今天我的黄瓜每公斤卖到了4.6元,仅最近3天,卖黄瓜到手的钱就有1万多元啦!”董作海乐呵呵地表示。曲堤黄瓜之所以走俏,在他看来,黄瓜自身品质过硬和规模化种植带来的集聚效益,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
在董家村,董作海也算是小有名气,他是村里的大棚种植大户,也是黄瓜种植的技术专家。董作海现在自己种了3个黄瓜大棚,2个是高温大棚,1个是常温大棚,一年到头都不休息。“我种黄瓜有15个年头了,当时村里种黄瓜大棚的人很少,我心里也没底,但因为种庄稼一年到头也挣不到多少钱,家里还有两个上学的孩子,我还是想试试。没想到种上第一个大棚后,当年就赚了3.8万元,心里真是高兴啊,更坚定了我继续种黄瓜大棚的决心。”
后来,曲堤镇种黄瓜大棚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当时,曲堤镇开始大力推动发展黄瓜产业,动员各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董作海就想在规模上“做文章”,增加2个黄瓜大棚。“现在一共有3个大棚,黄瓜上市的时候真是忙不过来,我凌晨2点就起来摘黄瓜,还要雇上几名工人,但收入是以前的好几倍。”说着董作海就算起了账:一个2亩大的黄瓜大棚一年下来收入20多万元,一亩一年投入近5万元,除去成本,一个大棚纯收入超过10万元,三个黄瓜大棚一年的纯收入就是30多万元,比原来增收20多万元。而在曲堤镇,随着全镇黄瓜种植规模的增加,像这样赚得盆满钵满的可不仅仅是董作海一人。
经过多年的种植经验积累,董作海慢慢熟练掌握了黄瓜种植生产技术。由于产量高、品相好,在曲堤黄瓜市场上,来自合肥的客商孙振刚就认准了他种的黄瓜。董作海只要把黄瓜送来,孙振刚绝对会给出最高收购价。董作海因此还被济阳区聘为“科技特派员”,负责为镇上其他黄瓜种植户解决难题,成了名副其实的黄瓜种植“专业户”。
做了近20年黄瓜批发生意的孙振刚曾去过全国不少城市,走南闯北的他最终还是在济阳区曲堤镇“ 落 下 了脚”。对此他这样解释:“曲堤镇黄瓜产量大,而且管理、技术、服务到位,胜过不少地方,我每天上午11点之前就能收满2万公斤,11点30分之前发车,运到合肥的市场上,一天就能跑一趟,比起跑其他地方,成本能节省不少呢!”据了解,目前在曲堤黄瓜专业批发市场,像孙振刚一样来自天津、西安等地的收购商多达200多家。在经过过磅、装车等步骤后,曲堤黄瓜在收购的第二天就会及时出现在全国多地的蔬菜批发市场上。据了解,目前曲堤黄瓜批发市场的蔬菜年交易量可达5亿公斤,日交易量最高达到70万公斤,年成交额超过15亿元,曲堤镇也因之获得了“中国黄瓜之乡”的美誉。
自1993年开始发展大棚黄瓜种植的曲堤镇,在1996年建成了曲堤黄瓜专业批发市场,成为黄瓜销售的有力保障。自2004年起,曲堤镇致力于规模化发展黄瓜大棚,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鼓励群众从事大棚种植。经过多年的培育,目前,全镇黄瓜大棚达到2.6万个,种植面积已超过5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黄瓜种植基地”,越叫越响的名气、越做越大的规模,都成了曲堤黄瓜吸引众多客商纷纷前来的秘诀。
本版撰稿/摄影 本报记者 王宝静通讯员 孟祥英 王俊奇 刘亮荣
新闻推荐
产业链上建起党支部济阳:“红色引擎”助推仁风西瓜产业发展壮大
本报3月21日讯(记者王宝静)浇水、控肥、整理秧苗……这几天,济阳区仁风镇江家村的富硒西瓜种植户江继有每天都在自己的...
济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