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密码这样解锁探寻几名村民的“发财之道”

济南日报 2019-03-11 11:31 大字

王家鹏在车间里工作,每天都很充实。(张素芬 摄)资料照片

郭作太在自己的黄瓜大棚里忙碌着。 (王宝静 摄)白桥镇糖醋蒜加工。(马卫国 摄)

编者按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近期,本报记者深入基层,在全市多个区县探寻当地农民的致富密码。

采访过程中,在村里种植蔬菜大棚的村民郭作太,在当地企业打工的村民王家鹏,还有从事农村电商、销售自己生产加工的农产品的村民杨春青,都让记者印象颇深。一年下来,他们的收入不仅能满足一家人的衣食住行需要,自己对生活和未来更充满了希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几名村民的致富之路虽各有特点,但解剖“麻雀”,却能让人从中发现共同的“基因”。

月收入:7000+

桑梓店街道草庙王村

村民王家鹏

致富关键词

在村里企业打工

自从4年前回到村里工作,天桥区桑梓店街道草庙王村村民王家鹏才感觉生活步入了“正轨”。

每天早晨先送孩子上学,自己再去上班,时间绰绰有余。到了厂里,王家鹏开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下午下班后,一家四口去父母家里吃饭聊天,之后回到楼上自己的小家,给孩子辅导作业。叙述着自己现在每天的生活,王家鹏感觉特别知足。

然而,4年前,他的生活还是“一团糟”。中专毕业的王家鹏在市区找了份营销工作。由于距离较远,他只能两周回家一趟。“当时,家里有急事儿,我都赶不回来,也是干着急。回家频了,挣的工资都不够花。”王家鹏说,那几年与家人朋友聚少离多,也没攒下钱。

2015年的一天,村里亲戚打电话给他:“村里又来了几家企业,现在正在招工,待遇很好,回家吧。”听到这儿,王家鹏立即辞掉工作,回家应聘。经过一段时间的岗前培训,他顺利进入一家离家不足10分钟车程的机械模具厂上班,成为一名车床技工。谈及收入,王家鹏更是乐得合不拢嘴:“我一个月平均得7000元钱。我媳妇也在家附近的工厂上班,每个月三四千元,厂里中午都管饭。一个月下来,能攒下小一万元钱。”

王家鹏告诉记者,村里像他一样在附近企业上班的人有很多。仅他们厂就有四个人。企业稍微远一些的,大家就拼车,近的骑车就能到,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草庙王村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的发展,不少企业工厂聚集到黄河北发展。村庄也因支持园区发展而异地搬迁,村民上楼过上新生活。离开之前赖以生存的土地后,村民的身份开始从“农民”转变为“工人”。

随着园区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集聚在黄河北岸。仅村庄旧址附近的工厂就有十多家,有新材料生产厂、家具厂、食品加工厂等。现在村里到市区打工的人越来越少了,村庄里的年轻劳动力大概有270多人,有170多人实现了“就近”就业,在园区工厂上班。“以前靠种地,每亩每年收入顶多1000元,都不够花,还占用劳动力。现在村民就近上班后,收入翻了好几番,生活质量也提高了。”

其实,在桑梓店街道,像这样让多数村民实现“就近”就业的村庄有很多。街道辖区面积72.6平方公里,其中七分之一的土地在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规划范围内。为此,桑梓店街道将服务园区、保障项目落地作为全街道工作的着力点。同时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通过积极稳妥推进农民参加养老保险,为20个被征地村农民解决了后顾之忧。街道还联合天桥区人社局为村民举办各种技能培训,提高就近就业率。

月收入:1.5万+

济阳区济北街道杨家村村民武庆勇、王秀芹夫妇

致富关键词

液压升降平台组装楼体外部喷漆

在济阳区济北街道杨家村,一提起村民武庆勇、王秀芹夫妇,村民们几乎都会竖起大拇指。他们夫妻俩一个从事液压升降平台焊接、安装,一个从事楼梯内外粉刷,两人每月的收入加起来有1.5万余元。如今,他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还成了村里靠技术发家致富的“明星”。

6日下午,在自己家里,武庆勇回忆说,2014年6月他们的儿子参加高考,并于同年9月顺利入学。在此之前,武庆勇在企业打工,王秀芹在家照顾儿子上学,还管理着几亩农田。“当时每月有三四千元的收入,但一家三口一平均下来,日子显得较为紧巴;儿子一上大学,家里的收入显然就不够支出了。”

为贴补家用,自从儿子入学后,王秀芹就一直在琢磨找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后来,经熟人介绍,她开始从事楼体内外粉刷工作。最初主要是在室内干一些打磨、粉刷涂料的零活,“这份工作最大的好处是无论天气怎样,都不会耽误干活,收入一直很稳定。”

后来,随着技术越来越熟练,王秀芹开始从事在楼体外部喷漆的工作。“主要就是在楼体外侧的吊篮上作业,有的楼层高达30多层、有几十米高,要求干活的人胆大心细、技术娴熟。”王秀芹笑着告诉记者,自己从小胆子就大,因此这份工作还挺适合她,每天在吊篮上工作“如履平地”,工资可比在室内作业时翻了一倍,“一个月下来能赚7000多元呢!”

不仅仅是王秀芹,武庆勇在工厂从事电气焊工作的时间也越来越长,随着济阳液压升降平台市场的逐步扩大,技术越来越熟练的他也开始从事焊接和组装液压升降平台的工作。看图纸、下料、焊接、组装、调试……随着对各个环节驾轻就熟,他每天的收入高达200元。如果有需要紧急发货的客户,他们两三个人合伙承包,每天的收入更是能达到500元左右,平均下来每月收入大约有8000元。去年,武庆勇和王秀芹花18万元购买了一辆轿车,一家三口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也成为附近几个村庄村民争相学习的榜样。

月收入:8000+

济阳区曲堤镇郭家村

种植户郭作太

致富关键词

种植黄瓜大棚

每天早上三四点钟起床、摘黄瓜摘到7点多,然后到市场卖黄瓜,上午10点左右再回到大棚里打理黄瓜……这就是济阳区曲堤镇郭家村种植户郭作太每天上午的“日程表”。每天都挺忙碌,他的日子也跟着这种忙碌变得红火起来了。

3月6日早上,天刚亮,郭作太已经起床,简单吃点早饭后,他走进自己的黄瓜大棚里,拿起大筐,推起小车,走到一排排挂满黄瓜的黄瓜藤跟前,从里到外,挑好的摘下来,并把黄瓜小心翼翼地放进筐子里。摘完一筐又一筐,不知不觉间,两个小时就过去了。郭作太舒展着有些酸痛的身体,和记者聊起了之前的生活。

多年前,郭作太家里还是以种玉米和小麦为生,两个孩子正读着书,虽然能吃饱,但是产量低,“当时,家里穷,种庄稼根本供不起俩孩子上学,更别说存款了。”他回忆起从前,心里有太多说不出的苦楚。后来,郭作太听村支书说镇政府要组织村民去寿光参观蔬菜大棚,他立即报了名。从寿光回来后,他铲平了自家的玉米地,建起了黄瓜大棚。当时,镇上还聘请了专业技术人员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种植技术,他成了郭家村第一批种上黄瓜大棚的“致富人”。

提起现在的收入,郭作太更是乐得合不拢嘴。这几年,通过“换茬轮作”种植模式,黄瓜的长势格外好。目前他种着一个一亩多的大棚,平均每月至少能给他带来8000元的收入,一年下来,郭作太的纯收入可达10万元,“现在我们已经在济南市区给儿子买房子了。”

郭作太告诉记者,村里像他这样靠种植黄瓜大棚致富的人有很多。现在,郭家村的黄瓜大棚已经发展到了300个,平均每户一个大棚,郭家村也因此成了全镇有名的蔬菜专业村,人均纯收入超过13000元,有七成以上的村民都在济南市区买了房。

在曲堤镇,靠种黄瓜大棚致富的可不止一个郭家村。为鼓励支持老百姓多种大棚、种好大棚,曲堤镇党委政府完善用电、道路等配套设施,对成方连片的大棚区给予重点帮扶和奖励。目前,曲堤镇大棚种植户超过2万户,蔬菜大棚种植面积超过5万亩,其中冬暖式大棚达到2.6万个,大拱棚超过8000个,是名副其实的“全国最大的优质黄瓜种植基地”。通过“换茬轮作”种植模式,每米黄瓜大棚收入在1300元左右,两个占地2亩的黄瓜大棚年收入可达10余万元。

月收入:1万+

商河县白桥镇陈坦村

村民杨春青

致富关键词

农产品触﹃网﹄

提到最近一次让他感到紧张的时刻,商河县白桥镇陈坦村村民杨春青打开了话匣子:“去年腊月二十三,咱县里在淘宝上做年货节活动,我作为白桥镇代表给网民推销自家产品,紧张得我舌头都不听话了。不过我家的腊八蒜和糖醋蒜全卖完了,顾客都给我打的五星好评。”提到自家的产品,杨春青骄傲的神情溢于言表。

“屹恺香酱菜”是杨春青自2008年开始倾注心血经营的企业,主要产品都是围绕“白桥大蒜”,“咱们白桥镇是济南市唯一一个整建制的大蒜专业镇,这么好的大蒜资源,就是商机。”正是看准了这个机会,杨春青自己开发了糖醋蒜、酱蒜、酱菜,并且将普通的腊八蒜升级,受到本地市场的青睐。

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和日益饱和的市场,如何突破发展瓶颈成了杨春青的最大困惑。一次偶然的机会,家里快递无人签收,“大忙人”杨春青只得去村内电商服务站取快件。电商服务站的便捷让他感到惊讶,问起服务站工作人员,他才知道现在全镇区域内都能收发快递。回来的路上,解决困境的办法就出现在他的脑海,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电商”第一次被他牢牢铭记。

利用商河县白桥镇打造淘宝村的资源,杨春青积极开拓电商平台。2017年淘宝、2018年拼多多,订单纷至沓来。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制作的“屹恺香酱菜”能卖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很多人甚至慕名专程到他家订货,本地的销售量也大幅增长。尤其到了冬季销售旺季时,酱菜的日均销量可达50箱,杨春青的月收入也超过了万元。

从2017年起,白桥镇根据本地特色和发展需要,结合“淘宝村”“金蛋村”的打造成立电商服务中心,推进“电商+农户”经营模式。同时培育挖掘适合在网上销售的各类农副产品,土鸡蛋、大蒜、酱菜、金蛋都实现了网络销售。经过两年多的运作,电商服务中心已注册商标19个,开办电商店铺40多家。目前,电商服务中心服务范围已覆盖全镇,实现了村民在家门口就能销售农副产品,奔上了致富路。

白桥镇电商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白桥镇根据农户掌握的技能和产品特征,发展村级电商服务中心,网络销售的模式让村民们尝到了甜头,大家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接下来,我还将开发两种新的大蒜酱菜,再提升一下包装,争取全部获得五星好评。”和杨春青一样,白桥的电商农户们都希望借着电商“东风”,让自家产品继续“走南闯北”。

(本报记者 王宝静 张素芬 李冬阳 通讯员刘娜 武庆富 姜晓静 卢玲玲)

新闻推荐

冷空气撤退 升温模式重启 未来三天晴间多云为主,适合春游

□首席记者段婷婷生活日报3月7日讯刚刚抵达的冷空气,很快就撤退了,虽然6日夜间气温直线下降,但7日白天气温迅速...

济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