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大米三十多年减少六万亩海水稻入济,黄河大米能否重振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引爆区航拍图。(资料片)本报记者周青先摄提起大米,济南人最先想到的是本地历史悠久的特产黄河大米,因其口感香甜、晶莹剔透,一直为济南人所钟爱。但就在近日,由袁隆平团队研发的“袁米”也要来到济南了,袁米公司与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管委会签订协议,将投资11亿元在黄河北建设袁米创新产业园。
本报记者于悦
先行区引进海水稻
或与黄河大米合作
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陆续签约的新项目中,袁米农业科技项目令人眼前一亮,依托袁隆平院士领衔的海水稻研发中心技术团队,袁米项目将以袁米产品品牌运营及产品销售为突破口,深度整合研发、种植、生产、食味研究等环节,提供安全、营养、好吃的优质大米。
成为网红大米的袁米海水稻是专门生长在盐碱地的品种,海水稻并非用海水灌溉的水稻,更多的是表明该水稻品种的耐盐碱特性。常规水稻的种植要求水盐度不能超过3‰,而袁米海水稻耐盐可达到6‰—7‰,所以比较适合在盐碱地生长。
在山东确定的新旧动能十大产业中,其中就包含“现代农业”。而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相关负责人也称,之所以引进袁米,也因其能够有效助力先行区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
通过科技研发、现代农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袁米农业科技项目将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注入新鲜血液。
据介绍,袁米创新产业园包括袁米总部大厦、袁米产业链联合创新中心、袁米全智能加工、仓储、物流中心等,以产业化发展为核心思路,实现科技成果商业化转化,打造“创新链”,形成“新物种”。同时通过数字化、平台化管理与互联网化、用户化运营相结合的模式,立足全产业链,以多种手段实现农业4.0产品输出及模式落地,最终形成“大米-大米深加工产品-数字化农产品”的数字化赋能产业升级新模式。
袁米的引进还有望利用先进的水稻研发技术为黄河大米品质提升和黄河北盐碱地改造提供支持。历史上黄河两岸一直有水稻种植,黄河大米的品牌也名声在外。袁米公司在接受采访时也希望与黄河大米在历史文化、品牌科研、市场开拓等方面进行沟通合作,并对土地进行生态修复,重现黄河两岸的生态美景。
黄河北曾一片“白茫茫”
如今多已成良田
作为济南“黄河大米”的主产地,济阳县是济南乃至山东重要的水稻生产区,但在历史上,这里曾是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地。记者从济阳县农业局了解到,现济阳街道办事处(原城关镇)的稍门、高楼、苇园、徐家湾、小任家等村沿黄一带,历史上一直是盐碱涝洼地区,地里种啥啥不长,“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遍地蛤蟆叫,产碱不产粮”,这段顺口溜是当年的真实写照。
二十世纪60年代末,济阳县修建引黄闸,建设引黄灌溉工程,号召、引导沿黄的村子种植水稻,以水压碱,实行稻改,泛滥了多少年的碱灾终于被压住。“以前在黄河北的济阳、商河、大桥的一些地方有很多盐碱地,通过这些年的农田基本建设特别是引黄灌溉、稻改等措施大多已经改造成了良田,通过一些农艺措施,加大有机肥的使用量,这些地方不仅能种植水稻,比较肥沃的土地也种起了蔬菜。”济南市农业局种植处处长刘卫国说,黄河水大大改良了土质,使土壤变得松软而肥沃,昔日贫瘠的盐碱地里长出了“晶莹剔透、软筋香甜”的优质大米,如现在的吴家堡大米一亩地产量就能达一千斤。
从稻改以后,济阳县的水稻种植面积也越来越大,不仅在济阳街道而且扩大到曲堤、仁风、崔寨等乡镇,水稻产量也逐年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增加。“到2005年面积最大时,达到101100亩,总产达到51230吨。济阳街道办事处稻区生产的‘稍门\’牌优质大米,2008年在济南市优质稻米品尝评介会上获得金奖,2010年被列为济南市农业特色品牌基地。”济阳县农业局农技站站长许增海告诉记者,济阳街道目前有水稻生产专业化公司3家,水稻专业合作社3家,50亩以上水稻种植大户4家,共流转土地约3000亩。
经过三四十年的良田改造,如今的济南还有盐碱地吗?许增海称,济阳县的土壤PH值在7到8之间,还是偏碱性,但盐碱地已经很少。“黄河北的土壤还是偏碱性的,但盐碱地已经很少了,绝大部分都适合作物生长,只有在部分低洼地块可能有盐碱地。”刘卫国说。至于土壤退化和次生盐碱化问题,有些地方面临过量使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但现在他们也在不断改良土壤过程中。
从10万亩减到4万亩
济南水稻待重振
虽然大多数盐碱地已改造为千里沃土,并生长出了优质的黄河大米享誉内外,但数据显示,近些年济南的水稻种植面积也正在逐渐减少。“在上世纪80年代初还有十几万亩,目前仅剩四万亩。水稻种植面积较大的集中在济阳的稍门乡,还有槐荫的吴家堡、章丘的高官寨,另外天桥、历城也有一部分。”刘卫国说。
济阳县近几年水稻面积减少幅度也较大,“济阳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特色品牌,水稻就是济阳街道的特色品牌,这个品牌仍然很响,但生产规模确实变小了。曾经我们县种植水稻最大面积达到过10万亩,现在已经减少到了一两万亩。”许增海说。2017年济阳县水稻种植面积减少到1万亩,其中还是以济阳街道为主,面积约7000亩。
种植面积减少的原因也分多个方面,“首先是黄河实行调剂用水,需要向上级部门协调,有时放水有时不放,种水稻的时候调剂用水不一定及时,而原来我们用的水都是自流灌溉,从黄河水直接引入到田间地头,不用成本。现在想用水的时候不一定有,田间基础设施又比较落后,黄河需要多级取水,增加了成本和劳动强度。”许增海说。
除了用水的现实问题,种植效益的减少也让农民不愿再种植水稻,“近年来大米价格增加的不多,但包括种子、化肥、农药、用工等种植成本都在不断增加,比起种蔬菜来说效益较低,所以很多人改种了蔬菜。”许增海说,另外还有劳动强度和劳动力的问题,“种植水稻劳动强度较大,从技术角度,现在从播种到管理、收获已经能够实现全程机械化,这样的机械设备也都有,但农村许多年轻人去城市打工,种植者年龄都在五六十岁,很多人还是采用人工插秧、割稻这样的原始方法,既辛苦费用又高,所以更不愿种稻。”
为了提高济南水稻的生产力,重塑黄河大米的品牌,济南农业局在三年前提出了一项济南水稻的振兴计划,力求未来将济南水稻种植面积恢复到十万亩。其中采取的措施就是水稻的全程机械化,“从育秧到插秧、收获都采用机械化,降低劳动强度和种植成本,提高农民种水稻的积极性。”刘卫国说。
对于袁米的到来,济南的农业部门也认为这是一种合作的机会,“招商引资本身是件好事,但不一定种海水稻,其他水稻品种也适合在这里种植。”刘卫国说。许增海则称,济阳县有两家种植水稻的较大规模公司,每家承包的水稻面积都在一千亩以上,另外还有些小型的合作社。“袁米如果来到我们这里也可以相互协商合作,共同把济南的水稻做大做强,重振济南黄河大米的品牌。”
新闻推荐
28所面向市区招生高中再招9795人明后天考生进行第二次志愿填报
7月15、16日,考生将进行第二次填报志愿,目前28所面向市区招生的高中学校剩余计划为9795人(资料片)记者王晓峰摄商报济南...
济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