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载真情洒稻乡

济南日报 2018-03-21 16:00 大字

退而不休的张茂文

他放弃触手可及的“铁饭碗”,45年痴迷培育稻种;他广泛传播水稻栽培技术,让亩产小麦不足100公斤的万亩盐碱地变成平均亩产750公斤水稻的粮仓;他74岁退而不休,孜孜不倦为农民增产增收奉献余热……张茂文,济阳县济阳街道高楼村人,多次荣获“科普带头人”“劳动模范”

“模范老人”等称号。

高楼村等20多个村靠近黄河,土地多为盐碱地。1973年,村里

决定发展适宜生长的水稻,邀请已任教11年的民办教师张茂文挑

头攻关。“人家就要转为公办教师涨工资捧‘铁饭碗\’了,咋会再吃

苦受累回村挣每天几角钱的工分?”有人质疑。可是张茂文说:“让

大伙儿过好日子人人有责,哪能计较个人得失!”

从那时起,张茂文就和队员们一起,每天在村试验田和几十个

品种的水稻打交道,详细记录它们的生长态势,悉心选出产量最高

的品种,再进行推广。通过往复不懈的努力,水稻产量和米质逐年

提升。后来,村里农田承包到户,由于搞品种试验有可能导致土地

颗粒无收,没人愿意出地用作试验。张茂文就将自己的责任田变为

试验田。45年来,他从试验过的100多种水稻种子中选定推广了

“东方红犁垦”“京引119”等十几个优良品种,产量高、米质好,他

选出的种子被广州世博会评为“全国优秀大米”。为让稻农获得丰

收,张茂文每年根据水稻各环节生长态势,及时举办技术讲座,使

稻农熟练掌握了育苗、施肥、插秧、治虫等“十八般武艺”。

2011年,张茂文退休了,但他依然为培育出更好的稻种而忙

碌。他还承担起了山东省种子管理总站的水稻品种区域试验和市、

县农业局病虫测报工作,为粮食丰收作出了突出贡献。(本报记者 刘晓群 通讯员 冉庆亮)

新闻推荐

崔寨街道拆违有妙招“拆控管”三箭齐发

本报3月19日讯(记者王宝静)如今到济阳县崔寨街道的几个村庄走走转转,人们就会发现,这里有不少车库、板房等都正在拆除过程中。崔寨街道清宁村一名村民介绍:“村里有几个之前建的违法建设的车库,这两天...

济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