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离城市安澜 安身山野乡村——3名大学生村官的“三农故事”
路雅琦正在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钱堃 摄)
张文君(右)正在与济阳县扶贫办工作人员商议贫困村村民异地搬迁事宜。(李鹏 摄)
胡佳宁是韩家峪村的新鲜血液,也是脱贫的希望。(记者 李鹏 摄)编者按
他们是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有着青春的脸庞,有着一腔为工作而迸发的激情;他们选择来到距离城市遥远的乡村,选择到最艰苦的基层工作;他们,就是农民口中的“大学生村官”。2017年,济南市共有152名在岗的选调大学生村官,这些大学生中不乏出自名牌大学的高材生,他们大都身处贫困村,却都无怨无悔地为贫困村的脱贫工作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从来治国者,宁不忘渔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大学生村官就是这支“三农”工作队伍中的重要力量,山东省更是要求大学生村官“优先选择去往贫困村”。近日,记者来到了这些大学生村官身边,倾听他们的感人故事。
路雅琦“走近村民,先从改变说话方式开始”
1992年出生的路雅琦,现任历城区唐王镇小郭家村的大学生村官。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村头和贫困户聊天。
今年7月底,刚从上海财经大学毕业的她放弃了霓虹闪烁的繁华都市,放弃了沿海工作机会,怀揣梦想选择基层,来到小郭家村,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立足农业,立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成绩。
路雅琦向记者介绍,小郭家村是贫困村,同时又是市级的美丽乡村,全村有400多亩耕地,其中180亩种着杭白菊。全村83户、304人中,有8户贫困户。
“许多大学生村官从小长在农村,毕业后想回去支持家乡发展。而我却相反,从小在城市长大,又是从上海上的大学。”路雅琦说,读书时,她常听周围同学说起在农村的童年趣事,“我的老家虽然也在农村,但从来没有长期地接触过,特别好奇。小时候常听《在希望的田野上》那首歌,想着眼前一片片稻田,感觉特别有希望。正巧,研究生毕业后,有做大学生村官的机会,我就想去农村见识一下。”
7月26日,是路雅琦第一天到小郭家村的日子,刚到村里,现实就给她泼了一盆冷水,“第一次村委会开会的时候,我向大家做完自我介绍,会后本以为会很快跟大家熟络起来,可几天下来,村民见到她,连个招呼都没有,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想到这里,当时的我一下子感觉很迷茫。”
路雅琦说,她是心怀抱负到农村去的,想着村里能因为自己有所改变。可村民对她的态度,让她感觉“不被需要”。后来通过镇上组织的大学生村官培训班,她才恍然大悟,原来都是普通话惹的祸。于是,回到村里后,她立即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用地地道道的“济南话”去跟村民沟通,用她的话讲,“走近村民,先从改变说话方式开始”。“从那以后,村民才慢慢地接受了我,与他们的关系也就近了。知道他们有困难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做一些事情。其实,一旦你给老百姓做了事情,他们的信任感一下子就有了。”
作为一名在贫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路雅琦自然担负起村里的脱贫攻坚责任。来自上海的她,想法自然很“新潮”。她介绍,小郭家村有290多亩耕地,其中180亩流转给了一家农业龙头企业用来种植杭白菊,然后加工成菊花茶,而剩下的110多亩地,村民一直有流转出去的意愿,她就跟村委商量着想把这些地流转起来,用来种植观赏菊花。她说,现在最流行的就是“文化产业”,她要设计以“菊香文化”这一品牌为引领,打造“菊香小郭家”这一平台,进行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村里发展经济。同时,她还协助扶贫部门做好小郭家村光伏发电扶贫项目的方案设计、选址等一系列工作。胡佳宁“心中最念着村里那些娃们”
11月
21日,历城区彩石街道的天空是响晴的。辖区内的省定贫困村韩家峪村贫困户李士芳正在村里干活,听说是来采访大学生村官的,他拉着记者的手就聊起了村官胡佳宁的故事。“小胡是俺村的‘主心骨\’,人可好了,经常去俺家看看,告诉俺怎么享受扶贫政策。要我说啊,就给小胡打个100分。”今年77岁的李士芳不断说着胡佳宁的好话。虽然他并不明白“第一书记”与“大学生村官”的真正区别,但他说,不管胡佳宁到底是啥官,只要给老百姓办好事的,就是好官。
村妇女主任张洪英充当起了“大姐”的角色,她特别喜欢拉着胡佳宁在村里新修的路上边走边拉呱。她告诉记者:“村里原先的路不好走,又窄又陡,为了让大家进出方便,这路、这水坝,都是‘第一书记\’支传刚和小胡给俺们
争取来的,他们天天盯在这里看工程进展,比俺们还上心。年轻人都去打工了,娃
们都留在村里,要么跟着爷爷奶奶,要么就没人管,这成了俺一块心
病。小胡给支书记商量,在村
委会建了几间崭新的屋,过
两天就能用了,娃们在周末和假期能来这里
看书,小胡还给娃
们当老师呢,他们爸妈也就放心了。”
“小胡,快来啊,你这娃肯定没‘喝\’过柿子,这柿子是俺家地里的,长熟了,就留给你吃的。”看到胡佳宁把柿子皮剥干净,甜甜地“喝”干了柿子,贫困户李玉起哈哈大笑。“姑娘,俺还给你留着核桃呢,快吃点。”李玉起说:“小胡一个外地姑娘,还是个孩子呢,来咱村不容易,家家户户有好吃的都愿意留给她。”
李玉起说,自己患有高血压病,每年吃药就得花不少钱。“俺没啥文化,也不懂啥是‘医疗扶贫\’。小胡就来俺家一遍遍讲扶贫政策,告诉俺贫困户患有高血压病是可以享受‘三免六减半\’政策的,生怕俺多花钱。从那之后,俺看病花钱确实少了。”
张洪英说,这“倔姑娘”每次来都要在村里走上几个来回,看看水坝工程的进展,给贫困户讲讲扶贫政策,给党员们讲讲党的十九大。而说起村里有多少贫困户、哪条路最好走、去谁家可以走哪条小路,胡佳宁如数家珍。但让她最挂心的,还是村里孩子们的“假期课堂”啥时候能开、养老院啥时候能建。“这些老人和孩子们都有人照顾该多好啊!”
如今,在彩石街道10个省定贫困村“第一书记”的联合下,养驴产业扶贫项目已经开展。村里水坝也快修好了,而她也开始憧憬未来的“乡村好时光”:“咱济南东部还少有家庭农场,俺和村支书商量一下,想让咱村将来借助养驴产业,再发展点家庭农场,不但要脱贫,还得致富。”
“俺打心眼里为村民高兴,有了这些小驴,将来发展乡村旅游业,他们的生活差不了。”胡佳宁说。张文君
“就为了‘闺女\’这个词,值了”
“扎根农村,才能了解百姓需求;俯身泥土,才能铭记群众期盼;奉献一线,才能读懂基层内涵;经受(练,才能体会大爱无疆。”这是济阳县济北街道囤家村大学生村官张文君在采访中对记者说的一番话,也是她扎根农村的真实见证。
张文君今年27岁,2016年8月加入大学生村官队伍,投身农村、融入农村。一年半的时间里,她扎根基层,了解村民所需;俯身泥土,牢记群众期盼。
“从我当村官的第一天起,我就把我们村当成自己的家一样。我走遍了村里的每一户人家,每一个党员家庭,其间有很多难忘的经历。”张文君在入职为村官的那天起,一心服务村民,把村民当成家人。
张文君介绍,刚开始时村民们并不接受她,甚至可以用“无视”来形容,“记得是去年的8月2日晚上,我第一次跟着管区书记来到囤家村,参加他们的村委会会议,整个过程中,我是一句话都插不上嘴,连自我介绍都没有来得及说。会议结束临走的时候,管区书记拍了拍我的肩膀,对我说慢慢来,当时我心里觉得很委屈,落差很大。”
为了能够快速跟村民打成一片,张文君主动联系村支书,向他了解村里情况,并上门咨询、帮助村民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不断地努力,终于,张文君逐渐被村民们认可。
“有一次傍晚的时候,我从村委会往家走,路上碰到了村民刘大娘,大娘主动跟我打招呼,‘闺女,回家路上慢着点\’,当时,我听见后,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含着泪跟她说的再见。回过头来后,心里可暖和了,之前的委屈也烟消云散了,就为了‘闺女\’这个词,值了。”张文君说道。
据了解,囤家村是贫困村,有124户,300多口人,其中贫困户有5户、11人。根据政府决定,2019年整村将会搬迁至滨河新区内,所以,如何处理搬迁问题,是张文君做村官以来所面对的头等大事。
“我们村有种桃树的传统,家家户户都有大面积的桃树林,每到3、4月份,桃花盛开时格外漂亮。但今年3月底,我们成立了囤家村拆迁工作组办公室,挨家挨户进行政策讲解,忙得是团团转,所以这样的美景也是无心欣赏了。”张文君笑道,为了能够让囤家村顺利搬迁,她跟着村委发扬“5+2”“白加黑”精神, 一心扑在工作上。张文君的辛苦没有白费,自6月6日第一户村民签署搬迁协议开始,截止到6月11日晚上8点,囤家村仅用了6天的时间就全部完成了协议签订工作,协议签订率为100%,成为今年滨河社区拆迁第一个签完协议的村。
一年半的时间,张文君就像种子一样扎根广袤肥沃的农村大地,在风雨中生根发芽。她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着青春,从不言苦,也不说累,敞开心扉,把自己融入农村;脚踏实地,投身乡村建设,将最火热的青春奉献给了最勤劳、最朴实、最善良的父老乡亲。(本报记者 李鹏 钱堃)
新闻推荐
中福在线自2005年在济南上市以来,以趣味互动的游戏玩法得到了广大彩民朋友的热烈欢迎。济南中福在线始终秉承福利彩票“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的发行宗旨,筹集公益金,是社会福利事业发展...
济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