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蒙童受教之始 走出栋梁之材

市场星报 2017-08-30 01:03 大字

所谓私塾,本来是与官学相对而言的。

祖父的私塾,但在三间土墙草屋,度过了几年时光。

听说,那里没有鲁迅读书的“三味书屋”和“百草园”那样的景致,入学也不拜孔子像,老先生也不穿长衫。私塾的房顶是用稻草盖的,四周的墙壁用泥巴筑起来的。每天响起参差不齐的读书声,才会让人恍然觉得这原来是个学堂。

旧时私塾,有团馆(邀馆),塾师委托亲友邀聚一二十名学生,由学生家长协商组馆,牵头学生家长称学东,学东与塾师实际为主雇关系,此馆遍及全区;还有门馆,有声望的学者在自家或公共祠堂设馆,学生慕名上门求学,学生多达数十人乃至百人左右;专馆则是乡绅、富商之家聘请有门面的老师来家坐馆,专教其子弟亲友。

私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蒙养教育阶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养教育,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

安徽的私塾,在皖南一带居多,至今保存着,并且成为不少人慕名拜访的旅游地。大多数人去的时候,都带着自己的孩子。想来,是为了让他们感受下旧时读书的氛围和传统。

选在即将开学之际,来一场私塾之行,未必不是好事。  

济阳家塾 真才实学取功名

皖南胜地泾县有查济一村,取查氏之姓,济阳之名,建于隋而兴于清。

查济人都把文化教育放在首位,他们发迹后在广建祠堂宅院的同时,建成了许多书院、书屋。除查绛叔侄修缮的“水西书院”外,当时最负盛名的还有“济阳家塾”(缉熙堂),“凤池书屋”。

而且,村里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在祠堂里可以看出,读书做官的,祖宗牌位排在前,戎马生涯、经商发财的排位在后。村里的孩子必须读书,学费由祠堂负担,有天资及考上秀才的学生被送到有名气的学院,由名家学府老师一对一教育培养,学费由家族负担。

每三年一试的科举是查济人最露脸之时。因为他们从不用钱捐官买官,全凭自己的真才实学取得功名。

查济过去有点天灯之习俗。古时并无电灯照明,入夜,则一片漆黑。在这四周空旷、山墩独高的地方上空亮起一盏红灯,煞是醒目。据说过去最黑的夜晚,进查村过了钟秀门,转过山嘴,就有隐隐约约的亮光,朦胧中人可依稀而行。

点灯的事由济阳家塾负责。每夜黄昏之际,济阳家塾的老师来到灯杆前,插上一炷香,放下灯笼,渗满油,点亮,将灯笼升起。夜夜如此,雨雪风霜无阻,无一间断。

刘范私塾 许氏家族接替兴办

庐江戴桥有个刘范村,这个村不大,但向来很重视教育,曾经是个很有名声的私塾村。

最初是乡贤许美鸿先生于19世纪末倾其所有在村里办了第一所私塾,从此村里有了读书声,每期有30~50个学生入学,8~20岁的均有,深受乡民欢迎爱戴。至1925年,由于先生年老,体力不支,又无人接替,私塾才停办。历时约30年。

此后约十二年,由许多亭先生再办。许多亭,字逢甲,19世纪末毕业于湖南大学,后任五县巡查,再后辞官回乡办学,先后在庐城、三河办过精管学堂,抗战时期回乡,在白山村里兴办私塾,此时每期学生在60~70人。1937年又在自己的刘范老家另盖三间书屋,在许美鸿先生之后再办私塾,学生众多,人才济济。

到了1948年,许承木接替在刘范自己的家里办起了私塾。学生每期有40~50人,一直到解放。时间大约只有一年左右,是所有私塾当中时间最短的,他的学生后来大都进了当地的中学里去读书。

总体来说,整个刘范私塾的兴办过程约五十年,有许多塾师为此作出了奉献。

这些私塾启蒙阶段的教材大都是《三字经》《百家姓》《昔时贤文》《朱子家训》。而后就是《幼学琼林》《大学》《孟子》《左传》《论谈菁华》。总之教材因人而易,因阶段而异,之间既有传承关系,也有逐步台阶。教材大多是自备,而教育方法都是传统而古老的,都是由先生先教一段文字,然后学生跟着念,再熟背,背熟以后,老师接着再教下一段,文字的意思也是这么一段一段往下讲的。学生多的私塾,由于人多教不过来,先生都采取大学生教小学生的方式。

1952年春,刘范村的范氏祠堂由原来的私塾演变成了公办的双岗小学。

准提庵私塾 少年戴安澜受教之处

枞阳施湾与无为一山之隔。

这山,就是古楼山。

少年戴安澜,就是翻越了这座山,从无为县来到了东乡施湾。

戴安澜是著名的将军和抗日英雄,准提庵是他少年时代的读书处。

当时,在古楼山栈道的起始处,有一座庵宇,名准提庵。桐城派文人、清朝进士周大璋先生曾居于此,他利用庵宇作为学堂,在这里办了一所私塾,收徒教学。

周大璋一生苦心钻研先儒之学,勤奋研读经史百家,这位桐城派文人留下了丰厚的著作。

戴安澜当年在此读书,据说是父亲把家里仅有的一点土地卖掉,外加上外婆家的补贴来支付学费的。他在准提庵读了两年书,后又到周潭镇上读书,再后来就考入了安徽公学高中部。

当年从准提庵里,走出了一大批文人,后任清朝宰相的张廷玉少年时代也曾在这里就读。他在任宰相之职后,还为准提庵题写了一块金匾:“孝道禅修”。可惜原庵宇被国民党广西军所毁。后重新修复。

周大璋去世后就埋葬在施湾的青山上。

桂枝书院

安徽最早的私家学院

1007年,桂枝书院建成。

由当时的绩溪县令胡延进之子胡忠在宅坦村创办,这也是安徽省建立最早的私家书院。宅坦村与著名学者胡适故乡安徽省绩溪县上庄村紧紧相邻,是一个被称作“教授、博士村”的千年古村。

这里,由于所保存的徽州历史文化档案最完整,又被人们誉为“中国档案第一村”。

胡延进任绩溪县令期间,送子胡忠来县西龙井村(宅坦村前身),后在这里安家,成为明经胡龙井派始祖。

此后,宅坦文风蔚起,教育大兴。由于地理限制,桂枝书院虽然不是很出名,书院中讲授学问的老师们也似乎没什么名气,但是各门学科却比较齐全,书院不仅教授四书五经,还有很多其他学科如书法学、画学甚至医学。

教育基础的厚实,使宅坦村名人学者辈出,历史上宅坦村共出了三名进士,近百名举人秀才,还有三十多人著书立说。

清代著名学者汪士铎为避太平天国战乱,在宅坦村避居六年,写下了著名的《乙丙日记》及其人口理论。著名学者胡适,从小也在这个书院里苦度过。

桂枝书院遗址坐落在宅坦小学内。宅坦村在桂枝书院遗址,按照徽派建筑风格,原貌重修桂枝书院。重修的桂枝书院总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

明王禅寺古学堂

清末翰林启蒙封疆大吏

封疆大吏周馥出身于安徽建德(今东至)县的一个名门望族、官宦世家。

周馥8岁进私塾,家中送其到距家20多华里的四角尖山中的明王禅寺古学堂启蒙。明王禅寺别称明太祖营地,位于安徽省东至县城南20公里的官港镇四角尖山顶。四角尖山四峰并列,峰奇谷幽,四峰之间为一天然山谷,秀山碧水,空气清新。进山道口有一石桥,桥下流水潺潺。

史料记载,早在元末群雄逐鹿期间,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时,便利用这里的优越地势,招兵买马,建立根据地。朱元璋一次战败,曾在破庙里避过一难,在这里他问计苍穹,而后大获全胜。朱元璋登基后赐建寺庙一座,名为“明王禅寺”,以报山神天公之助。

清代,寺旁建有学堂一座,僧人妙法为师,此人乃清末翰林,文才武略过人,周馥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启蒙教育。

历经岁月沧桑,明王禅寺的庙宇现仅存两座,庙后有历代和尚坟墓三百余冢,其中数十冢建有墓塔。

新闻推荐

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全部冲进全市前四名济阳打响北部新城建设 当头炮

本报8月23日讯(记者王宝静通讯员门波宋永亮)今年年初,济阳拉开了济南北部新城建设三年行动大幕。“我们一定要确保新城建设‘一年奠基起势、两年显现成效、三年全面突破\’。”在动员大会上,济阳县委...

济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