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孩子”,43名社区人员为你撑起一个家 长城区大众社区工作人员为智障人士当亲人
本报记者 赵明霞通讯员周丽梅
每天饭点时,在长城区大众社区门口,都能看见一个40多岁的男子,见到社区工作人员,他都会拉着她们的衣角,嘟囔着“姐姐,姐姐,我要吃饭!”
这名男子叫郑刚,今年40岁,是一位三级智障残疾人。
40岁,对别人来说,是一个如秋叶般静美、如蝴蝶般斑斓的年龄,但对于郑刚来说,似乎被命运推进了一个死胡同。郑刚一出生就是智障,多年前,母亲去世,留下郑刚和父亲相依为命;4年前,父亲不幸瘫痪,卧床不起,所幸父亲有退休工资,利用退休工资请了一个保姆,照顾父子二人生活。不幸的是2018年5月,郑刚的父亲也撒手人寰,留下郑刚一人孤苦无依。这个虽然已经40岁,但智商仅相当于五六岁孩子的郑刚,从来没出过门,吃饭不知饥饱,不认识钱,不会买东西,他该如何面对生活?
“郑刚不哭,我们都是你的亲人”
父亲的去世,让懵懂的郑刚更加茫然无措,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眼睛呆呆地望着窗外,望着望着眼泪就流了下来。
他出门在外面捡垃圾,旧衣服、破床单、过期食品……捡来就堆在家里,两室一厅的房子让他堆成了垃圾山。他胡乱地穿着捡来的花花绿绿的衣服,看起来男不男女不女的。他常常自言自语,没有谁能听懂他到底在说什么。
郑刚的事成了社区的大事,谁的工作不忙就会去郑刚家看看。一天,分管社区行政工作的郭立军主任,带着几名工作人员到郑刚家走访,一进门,郭立军等人大吃一惊,几天不见,郑刚家的两间卧室和走廊里堆满了捡来的垃圾,客厅地上堆着一床破棉被,地上不知粘的什么东西,黏糊糊的,一脚下去,粘得抬不起脚来,一股尿骚气味呛得人干呕不止。“这怎么能住人!”郭立军马上给家政服务公司打电话。经过一天的整理清洗,郑刚家才终于像个家的样子了。看着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屋子,郑刚高兴得手舞足蹈。郭立军告诉他:“有什么事,找社区,社区人员就是你的家人,记住了没?”郑刚兴奋地连连点头。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无私的爱,让郑刚这颗濒临绝望的心重新鲜活起来。
命运给郑刚开了个残酷的玩笑,让他一夜之间孤苦无助,但命运又为他打开一扇窗,一夜之间多了43名亲人。社区党委书记杨德东沉重地对社区工作人员说:“郑刚的父亲去世了,我们43个工作人员就是他的亲人,他的事,我们不管,谁管?”管好郑刚,首先是不能让他饿肚子。郑刚父亲过世后,仅留下一套80平方米的房子。每个月低保金发下来,社区领导怕他乱花钱,于是就安排刘慧芳、孙郁勃两名工作人员帮他保管这笔钱,照顾他的一日三餐,并把每一笔花费都记在小本上。自此,刘慧芳、孙郁勃两人在正常的工作之外,多了一项买饭、“陪吃”业务,她们早上提前上班,领着郑刚去附近餐馆吃早餐,中午和晚上推迟下班,等郑刚吃完,她们才能回家做饭。她们带郑刚吃小笼包、吃牛肉面,吃饺子,每天换着花样吃。
除了“爱”以外,世界上最美丽的动词是“帮助”。只要郑刚需要帮助,社区人员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一次,社区人员汪前英对同事们说,换季了,郑刚的衣服需要换了,谁家老公有不穿的旧衣服,拿来给郑刚穿。想不到第二天大家都给郑刚带了一件衣服,有的还是新买的。
“从‘阿姨’到‘姐姐’,称呼改变我们的关爱不变”
汪前英是今年6月份到社区工作的,除了干好社区工作,她和另一名工作人员王绰平,接替刘慧芳、孙郁勃照顾郑刚。汪前英今年38岁,比郑刚还小两岁。一个比自己还大的男人,整天叫自己“阿姨”,汪前英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她指着社区工作人员问郑刚:“她们是谁?”郑刚傻笑着回答“阿姨”。汪前英懂了,郑刚是见谁都叫“阿姨”。看着懵懂的郑刚,汪前英不断重复着:“叫姐姐,知道吗?”郑刚立马改叫姐姐,可一转身,又忘了,下次依旧叫“阿姨”。汪前英就假装生气,他就马上想起要叫“姐姐”。如此几番,郑刚记住了,只要是女的就叫“姐姐”。
在工作人员无微不至的关怀下,郑刚逐渐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了,性格也越来越开朗。“姐姐,我要吃烤鸭!”汪前英就带着他买烤鸭;“姐姐,我要洗澡!”汪前英就让自己老公陪着他去洗澡;“姐姐,我想看电影!”汪前英就托朋友与东方百盛横店影城负责人联系,带着郑刚免费看了人生第一场电影;“姐姐,我想逛商场!”汪前英就带他去东方百盛,从未坐过电梯的郑刚,在汪前英的协助下,坐了一遍又一遍,他兴奋得更像个孩子。
当然,也有让汪前英恼火的时候。一次,郑刚穿着一件女式大红棉衣,带着一个毛绒帽子,大摇大摆在社区里“招摇”。汪前英看见郑刚这个样子哭笑不得,她沉下脸告诉郑刚:“你是男孩子,不能穿女人的衣服,再穿女人的衣服,就别到社区来了!”然后她告诉郑刚,男式衣服和女式衣服的区别,不知道郑刚听懂没听懂,但是自此郑刚再没穿过女式衣服。
“40岁的孩子,怎样才能给你一个更好的未来?”
“这孩子想吃油条。”“这孩子家里需要收拾一下。”“这孩子这几天感冒了,带着他买点药去。”……40岁的郑刚,在社区人员眼中是个孩子,是大家共同的“弟弟”,这与年龄无关。
虽然大家对郑刚这个“孩子”照顾得尽心尽力,但还是有照顾不到的“空窗”时间。郑刚没有监护人,社区人员又都有自己的工作,每天吃完饭,郑刚就一个人待在自己家里,如果郑刚出门走失或是发生什么事故,社区人员束手无策。
如果有人能够和郑刚住在一块,就能填补这个时间“空窗”,为此,社区在网上发布合租信息,只要愿意和郑刚住在一起,郑刚家房子免费租住,倒是有外来打工人员咨询,但是得知要和一个智障人员生活在一起,便没了下文。
郑刚父亲去世后,社区曾召开会议商议郑刚今后的生活问题,大家希望福利部门能够接收郑刚,给他一个稳定的生活。但是进养老院,郑刚年龄不够;进儿童福利院,郑刚年龄太大;进社会福利院,郑刚属三级智障残疾,只有达到一、二级,才符合福利院接收条件;社区考虑用“以房养老”的方式,把郑刚家的房子出租或是卖掉,用以支付其在福利部门的生活费用,但这种方式在嘉峪关史无前例,况且,郑刚家的房子在其爷爷名下,其爷爷早已过世,如果出售,过户还是个问题。
“这孩子生活不能自理,吃饭都不知道饥饱,给他买5个馒头,只要不阻止他,他能一口气吃完,给钱也不会自己买东西。”提起郑刚,社区人员刘慧芳说不出的无奈。
“郑刚无病无灾倒还好说,如果将来有病了,需要人照料,该怎么办?社区人员毕竟都有各自的工作。”郑刚今后的路该怎么走?社区党委书记杨德东一筹莫展。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杨亮)今年以来,嘉峪关市坚持以人为本、宣传先行,以车为点、延伸管理,以路为主、找准突破等举措,不断强化道路源头管...
嘉峪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嘉峪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