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只为那一片蓝天

陕西工人报 2017-11-15 09:07 大字

刘荣华

孟真

刘东

孟真是东航西北分公司客舱部一名95后乘务员,虽然飞行时间不到一年,但从小出生在民航家庭中,对蓝天着格外亲切的感觉。

孟真的外祖父刘荣华是西北管理局离休干部,也是新中国第一代民航人。作为一名优秀的飞机维修技师,1957年参加了中国民航支援缅甸工作,并顺利完成了1960年4月周恩来总理出访缅甸的专机保障工作。1961回国后,当时的民航总局领导想将他留在北京民航总局工作,但他自愿请缨申请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参与民航建设,于是他来到了中国西部边塞酒泉航站(现在的嘉峪关航站)。

60年代的酒泉航站物质极度匮乏,气候恶劣,每年三月是酒泉的大风季节,到处是飞沙走石、漫天黄沙,尽管门窗关闭的严实,可常常一觉醒来感觉满嘴都是沙子。遇有大风天气,当人们都往家里跑时,刘荣华却跑向机坪,因为他担心停放的飞机如果不做有效固定随时都有被大风刮跑的可能,那样国家财产将会受到损失。那时虽然每天航班不多,可是刘荣华既要保障航班又要参加生产劳动,每当看见自己维护的“银燕”翱翔在蓝天,架起一条条戈壁通往内地的桥梁时,他的内心充满了自豪与喜悦。他对自己要求非常严苛:再困难的事能自己解决就自己解决,不给组织找麻烦。就这样他无怨无悔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职守奉献了十年,直到1971年女儿三岁时,他们才由酒泉航站调入兰州中川机场,在这个全国民航离市区最远的机场又值守了10年,1981年他跟随兰州管理局东迁才来到了西安,继续为西北民航建设作贡献。

从小与父辈们一起感受到民航创业的艰辛,怀揣着对黄土地的眷恋以及对民航事业的憧憬,1989年,孟真的母亲刘东踏着父辈的足迹成为第二代民航人。她在货运部一干就是29年,无论是在货运证件办理还是货运专机保障,无论是消防安防设施设备的管理还是航空安保审计,她都兢兢业业坚守岗位。如今作为货运部安全主管的她,深知消防、安防、内保对“平安货运”的重要性。2017年1月2日,由于员工违规使用电热毯引起工具间起火,虽未造成重大损失,但通过这次事件她与机场公安分局消防科及时沟通,查找隐患并对货运部的消防安全区域进行了细致的划分,责任落实到每个科室、每个人,杜绝了消防隐患的再次发生。

1993年,孟真的母亲结婚了,父亲是东航综管部的一名员工。1995年,孟真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无限喜悦,由于父母都在咸阳上三班倒的业务班,为了支持孩子们的工作,外祖父、外祖母又承担了起带孙子的重任,直到孟真上大学。虽然一家人聚少离多,但父母对工作的执着与认真,一直感染着孟真。

2016年10月,经过层层筛选,通过严格培训与考试的孟真期待已久的“蓝天梦”终于实现了,她成为民航之家的第三代传承人。当雷雨季节来临时,航班延误在机场的事情每天都会发生,面对大量滞留旅客因为晚点而产生不满情绪时,她总是面带微笑去当一名倾听者,通过聆听去了解旅客需求,尽可能去满足他们。因为母亲常常告诉她,作为民航人,就应该要向老一辈的民航人那样无论身在何处,都要将工作做到最好。一次航班中,在临下飞机前,一个小女孩面露羞怯地将一幅在清洁袋上画的画交给了她,画上写着空姐姐姐谢谢你一路的照顾,愿你身体健康,越来越漂亮,这让她觉得她的工作很值得。有时她也会有自己的烦恼,也想在节假日与家人团聚,但她明白,自己选择了“蓝天”也意味着付出与舍得,就像她的祖辈和父辈那样,像千万个民航人那样,奉献职守,只为那一片蓝天。□通讯员 孟亦珍

新闻推荐

城市更文明 市民更幸福 嘉峪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综述

嘉峪关志愿者“行善立德·情暖雄关”行动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本版图片由本报嘉峪关记者站提供本报记者曹义成嘉峪关日报记者李春燕古城雄风,巍巍千载;丝路如练,日新月异。20多年来,嘉峪关人矢志不...

嘉峪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嘉峪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