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座让人流连忘返的城市 法国学者大卫·乔本眼中的嘉峪关

甘肃日报 2017-10-13 02:54 大字

嘉峪关市区俯瞰。

这几年,因为工作的关系,我走了中国很多地方,看了很多变化。尤其是最近几年,我陆续走了一些东南沿海大城市,那里的发展速度之快令人瞠目。但同时,这些高速发展的城市所经历的城市病,也是西方国家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拥堵的交通、紧张的节奏、灰色的天空,现代化的城市病总给人稍许的遗憾。

我总想着有机会要去中国的西部看看,感觉那里或许又会不一样。

天遂人愿,最近应邀到访甘肃,多变的地理环境,散落在田间地头的历史遗迹,美味的饮食,不一样的自然、历史、人文景观让我赞叹不已。更让我意外的是,在大漠深处,还有一座让人流连忘返的、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嘉峪关。

一路上,听着同行的友人给我介绍长城。大部分情况下,长城像是一个口岸,像现代社会的海关,规范引导内外的出入。这完全颠覆了我对长城的理解,更改变了我对嘉峪关的理解:它不应该是一个“关”,而是一个“门”。嘉峪关雄踞长城西端,战时可以有效抵御侵略,平时更多的作用却是“开门”“开放”。

这一个“开”和“放”,中国还真是在世界历史上写下重重的一笔。看看旧地图上的陆上丝绸之路,感叹穿行于沙漠中一个又一个坚毅的驼队,在为西亚和欧洲输出陶瓷、丝绸、茶叶的同时,换回了一个又一个带“西洋”和“蕃”字标签的物品。更重要的是,伴随着商业发展,东西方文化得以传播和相互渗透。我们受益于东方的古老哲学,中国的文化里也能依稀看到多元文化的融合。嘉峪关就像一位伫立在丝绸之路上迎来送往的历史智者,见证着东西方的大融合,是一座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开放之门、交流之门。

嘉峪关之行,让我对当地的地理气候,自然人文景观,产业物产,市容市貌以及交通都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宜人的高原气候,清凉多风。我一直感叹中国的西部还有如此宜居的环境,它让我想到夏天的瑞士山谷,穿着短袖晒着太阳,却不用担心蚊虫的叮咬。周边地区多姿多彩的地理景色,也让我眼前一亮,一层山丘,一层雪山,一层又一层到天际,不大不小的红色山丘和终年积雪的山峰相映成趣。这样的景色,足以让人拿一张躺椅,悠然躺下,悠然欣赏风景。

整个城市没有过多的高楼大厦,格外宁静清新,三十万规模的人口,既能展现高质量的城市生活,又不至于人口过剩从而造成拥堵和污染,这样人性化的规模,适合生活,也适合度假。看着人们在河边漫步,不计较时间,觉得这种城市有着另类的优雅。这让我想起了加利福尼亚的纳帕谷,一样拥有着很好的葡萄酒,和热爱生活的人们。闲适的节奏,才能让人体验生活的美好。

城市内的建筑倒是有些趋同化,和中国其他城市并无二异。但我们路过一个前工业化时代的水泥建筑(注:即雄关天石水泥厂,9月28日,首届丝绸之路嘉峪关国际音乐节在这里举办,这里也即将成为嘉峪关市的文化创意园区),引起我极大的兴趣。

虽然建筑年代偏久,已渐渐被遗弃,但它所特有的工业气息,让我想到了无数让它重生的可能性。这些建筑都是城市的符号、历史的符号、时间的符号,如能把它与现代创意结合,我们可以再造出一个很有趣的工作、生活、休闲空间。这一点在欧洲已被尝试和验证了无数次。今天很多城市创意文化的据点,往往是这个城市最有人文历史遗迹的地方,如伦敦的巴特西发电站、巴黎塞纳河边的设计博物馆,都让历史以新的形式在城市续写,为不断发展的城市留下一道新的风景线。

嘉峪关既让我看到瑞士的自然风景,又感受到纳帕谷的悠闲和享受。他们都让置身其中的人们享受“优雅、宁静,又很酷”的生活方式。它们都在创设一种与现代“魔幻”大都市不一样的生活节奏。所以,相信和我一样到过嘉峪关的人,都会认为嘉峪关会成为一个世界级的旅游城市,它有潜力向世界展示现代中国城市的新形象,一个具有开放精神与国际接轨的宜居城市。

我希望这样一块中国西部的瑰宝,让更多人发现,更多人知道。

我也深深地相信,这一定会实现。(本文作者为巴黎政治学院传播学院品牌管理课程主讲人本报记者曹义成整理)

新闻推荐

【砥砺奋进的五年 陇原新地标】 嘉峪关:推进文旅大融合 凝聚发展新动能

本报记者曹义成赏祁连雪景,游天下雄关,品大漠烧烤,逛方特世界——这已经成为嘉峪关市的新标签。“十二五”以来,嘉峪关市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突破点,走出了一条产业转型发展、质量效益提升、实力不断...

嘉峪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嘉峪关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