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嘉峪关市积极开展残障儿童康复治疗工作

甘肃日报 2017-06-09 07:31 大字

本报嘉峪关讯(记者曹义成)“真不错!来,慢慢走,抬右脚……”近日,在嘉峪关市残疾人康复中心,3岁的智障儿童乐乐(化名)在医护人员的牵引下,终于迈开了人生中的第一步。

乐乐是嘉峪关市残障儿童康复治疗服务工作的受益者。自2015年起,嘉峪关市政府把为重度残障儿童提供康复治疗服务列入为民办实事之一,投资80万元,对40名重度残障儿童进行抢救性康复治疗和康复服务。2016年,市政府又投资180万元,再次将全市符合康复条件的残障儿童纳入康复治疗服务范围。同时,市残联制定《残疾儿童康复治疗服务实施方案》,通过摸底调查,将70余名符合康复条件的残障儿童纳入康复治疗服务范围,制定了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训练、感统训练、认知训练、个别训练、集体训练、发音训练、针灸治疗、按摩治疗等19个训练项目的服务标准。去年,投资1800万元的嘉峪关市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中心投入运营。康复中心内设残疾儿童康复评估室、集体训练室、个训室、家长培训室、心理咨询(治疗室)、视力康复室,配套采购了测听室、多感官综合训练系统、听觉评估治疗仪、认知训练设备、情景教室、同视机等价值500多万元的康复训练器械,并设立了独立的厨房操作间和餐厅,为机构康复训练的残障少年儿童提供日间照料,实现了残障儿童康复、日间照料、健身、教育“四位一体”的服务新模式,满足了听力、视力、智力、肢体、孤独症儿童的康复需求。

据悉,截至去年底,嘉峪关市康复治疗服务残疾儿童5.53万人次,经过康复治疗服务,大多数残障儿童言语沟通、身体功能都得到明显好转。

新闻推荐

《嘉峪关文明20条》的引导作用

从市情出发,针对实际,嘉峪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指挥部制订了《嘉峪关文明20条》,主要对民众在公共场合的言行举止作出了简单的20条规范,引导民众在公共场所做一个有益于大众的人,以提升市民的文明...

嘉峪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嘉峪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