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长城公开课:嘉峪关脚下的课堂——国家文物局领导来当讲解员

嘉峪关日报 2016-09-26 00:00 大字
 

本报记者 赵明霞

在《长城保护条例》颁布10周年之际,国家文物局联合15省举办了长城公开课系列活动,在9月20日慕田峪公开课之后,9月23日在明长城最西端的嘉峪关,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给嘉峪关市峪泉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长城课。

现场公开课上,宋局长带领孩子们一起认知长城。长城有多长?嘉峪关为什么选址在这里?瓮城是做什么用的?为什么600多年屹立不倒?孩子们积极回答问题,讲述他们所认识的嘉峪关。

峪泉镇中心小学离嘉峪关长城只有500米,站在三层的教学楼上,就能看到长城。嘉峪关脚下的孩子们,对身边这座600多年的关塞很有感情,通过公开课,希望能帮助孩子们读懂嘉峪关,读懂身边这位沉默的朋友,树立起保护的意识。

在嘉峪关长城博物馆,一块“长城工牌”引起了小朋友们的兴趣,宋局长告诉孩子,关于长城是如何施工建设的,文献记载非常少,工牌作为长城修建历史的真实见证,非常难得。“这块牌子告诉我们,当年修筑这一段长城时,采用的是逐级承包制,每个工段由一个施工队承建,10天六个施工队修了大概300丈,速度非常快。而且这还是个质量跟踪牌,埋在墙内,如果发生倒塌、破损,会按牌追究责任。”

我们经常说“请多多关照”,那么关照究竟是什么?孩子们在这里找到了答案。在一块木质牌子上有一个“关”字,指的就是关塞,而“照”字指的是凭证,组合起来就是“出入嘉峪关的通行证”,嘉峪关正是“关照”最初使用的地点。宋局长告诉孩子们,文物都是会讲故事的,只要你用心听。比如这块关照,如果仔细看,会发现“关照”两个字的棱角已经快被磨平了,也就是说这个使用年限只有一年的关照,竟然磨损得这么厉害,可见当时每年出入嘉峪关的人数之众多,工牌之上,当年繁华与热闹历历在目。

宋局长这位特殊的 “讲解员”,在长城脚下给孩子们介绍不同朝代的长城、长城的体系和功能,小朋友第一次系统地了解了长城,理解了长城的多元价值,它不仅仅是军事要塞,也是民族融合、商贸互市的见证,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自2006年颁布《长城保护条例》以来,长城的保护与修缮更加有效规范,然而长城保护依然存在困难,宋局长最后告诉孩子们,长城长达20000多公里,分布在全国15个省404个县境内,仅仅依靠基层文保员是远远不够的,还是需要发动社会的力量,尤其是小朋友的关注。

嘉峪关的这堂公开课,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了保护长城的种子,每个人都写下了“我能为长城做的三件事”。保护长城,从了解长城开始,保护长城,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开始。

这次15省联动的系列活动,目的是向青少年学生以及全社会普及长城文化知识,传递“保护长城,人人有责”的意识,活动直接参与的孩子已经超过500人。

新闻推荐

权利类型 不动产 坐落 不动产 单元号 不动产 面积用途备注1宁永海出让 嘉峪关市 聚鑫西路1018号620201401155GB000001W0000000

序号权利人不动产权利类型不动产坐落不动产单元号不动产面积用途备注1宁永海出让嘉峪关市聚鑫西路号GBW.4工业

嘉峪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嘉峪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