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队员的“妈妈队长” 记钟山县红花镇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分队长梁薏伶
□本报记者何雪
“梁妈,我们种的红薯苗可以摘了,你今晚在这吃饭吧!”6月10日晚上7点,看到风尘仆仆刚下村的分队长梁薏伶,黄凯立远远就打起了招呼。
有干净的水,有厨房可以自己做饭,换作一年前,那是黄凯立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去年3月,“95后”黄凯立被选派到钟山县红花镇汤公村担任第一书记。黄凯立的父亲放心不下,陪着儿子一起进村。到达村委后,父子两人愣住了:村委楼年久失修,队员宿舍被安排在简易板房里,室内蚊虫纷飞,又闷又热;厨房阴暗狭小,一炒菜,油烟四窜,呛得人难受。最无法克服的是水源。村委只有一口老井,井水又黄又浑,还经常断水。“儿子,我们回家吧。你哪里能吃得了这种苦啊!”父亲心疼不已。谁知,黄凯立却态度坚决:“我一定要留下。”
拗不过黄凯立,父亲只能开始帮忙打点一切。他撑起蚊帐,买来蚊香、杀虫剂,担心孩子吃不上饭,他还一口气买了七箱不同口味的泡面。
黄凯立的事情不是个例,下村伊始,红花镇驻村工作队员都面临着住宿条件差、工作环境简陋、交通不便等问题。
“脱贫攻坚不是一两天的事情,这样的环境,怎么能让队员住得下?怎么能让队员的亲属放心?”看见队员面临的种种困境,作为分队长的梁薏伶坐不住了。她多次乘坐班车到后盾单位沟通协调,拉着后盾单位主要领导下乡去亲自感受。在她的努力下,后盾单位出资修好了水泵,引来了山泉水,扩建了过滤池,用水问题得到解决。随后,厨房建起来了,排风扇配齐了。就这样,梁薏伶领导的小分队的7个村,陆续配备空调11台,摩托车3辆,用水问题、厨房问题都已解决,队员们终于可以安心地在村里吃住了。
“我们这支队伍,有1名‘95后’,有5名队员未满30岁,有一半队员没有农村工作经验。住下去只是第一步。如何才能提高年轻队员的业务能力,也是一个难题。”每次当新选派工作队员到位后,梁薏伶都会用集中培训、一对一指导、队员自学的方式对队员开展业务培训。2018年,共组织开展集中培训20次,一对一培训50次,队员组织村干部培训85次。
去年11月底,红花镇和凤翔镇开展扶贫交叉大督导活动。在督导检查过程中,梁薏伶主动让两名平时表现内向的队员担任小组长,撰写小组督导工作报告。督查结束后,这两名队员主动找到梁薏伶说:“队长,这10天,你陪着我们走访了115户贫困户和农户,迷彩鞋都走烂了。一开始,我们硬着头皮上,你教给我们工作方法,我们慢慢找到感觉,学会了很多,谢谢你给我们这个机会。”
在工作上,梁薏伶是队员的导师;在生活中,她则用女性的温柔和细心,处处照顾队员。
队员工作压力大,加班加点是常事。每逢镇里的工会组织活动,梁薏伶都会主动“谈判”,让驻村队员有机会参与活动,适当减压。当家里做好吃的,梁薏伶总会给大家带上一份,大家都亲切地称梁薏伶为“梁妈”。
在梁妈的带领下,2018年红花镇确认脱贫户210户871人。2018年度红花镇实现扶贫“三无”(即无自治区“四合一”核验情况反馈问题清单,无驻村工作队员、无帮扶人被上级督查黑榜通报),预脱贫村汤公村顺利通过自治区“四合一”核验工作。
面对下一阶段的工作,梁薏伶信心十足:“脱贫攻坚工作到了决战决胜时期,再也没有任何取巧的方法。我和我的孩子们,一定会凝心聚力,团结奋斗,共同打赢这场战争。”
新闻推荐
本报钟山讯(记者/蒋勤通讯员/何木保)近日,钟山县与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在有机农夫种养合作社公安镇双元村基地签定合...
钟山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钟山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