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达泸州 联结世界
泸州实现“县县通高速”,基本建成“一环六射一横”高速公路骨架网。本报记者 牟科 摄
□ 本报记者 肖婷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古人留下的诗句,勾勒出旧时蜀道崎岖之景。
位于四川东南部的泸州,是四川面向重庆、云南、贵州的“南大门”。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泸州将成为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交通枢纽地位。
历经70年的发展,泸州市告别了过去没有高速公路、没有铁路的时代,突出对外大通道建设,全力攻坚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交通运输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初步构建起了“铁水公空邮”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
第一大港
依托港口,赋予城市新功能新定位
长江“黄金水道”流经泸州,孕育了“天府首港”。
泸州港是四川第一大港,既是泸州城市特色名片之一,也是川渝滇黔结合部大宗货物的主要集散地。1997年泸州港国际集装箱码头开工建设,2003年码头一期工程建成运行以来,到2018年底已占全省集装箱吞吐量的58.64%,为泸州乃至四川水运事业开启了新篇章。
多年来,泸州港功能逐渐完善。2017年以来,依托泸州港,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成功挂牌运营,拥有四川省第二家保税物流中心(B型)、进境粮食指定口岸等功能平台,成功获批启运港退税政策试点,获准筹建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外贸船舶可临时进出泸州港。
除了功能的不断完善,泸州港不断拓展和优化对外开放通道,加快建设长江上游(四川)航运中心。
2018年4月2日,泸州至广州(黄埔港)成功开行了测试班列,装载着川南地区的化工产品、机械产品等货源的泸州至广州外贸铁海联运班列,从泸州港装车发运至广州黄埔港。4月5日顺利抵达广州黄埔港,全程运输时间约80小时,比普通铁路运输节约3至4天,真正实现外贸货源“急货急走”。
南向通道是四川地理距离最近的出海大通道,除了泸州-广州铁海联运班列,泸州港还测试开行了泸州-钦州铁海联运班列。南向通道建设助推深化南向开放合作,将有利于四川尽快形成立体全面开放的新态势。
除此之外,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以及泸州港进港铁路,泸州市还东向开行了水运班轮航线30班左右/周;西向,开行“蓉欧+泸州港”号班列,在省内实现长江黄金水运通道与蓉欧快铁无缝连接;北向测试开行“泸州-石家庄”白酒班列、东北-泸州粮食班列、俄罗斯-成都-泸州进口木材班列。
2018年12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明确泸州市为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为泸州市水运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当前,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对运输环节环保要求的提高,大宗货物将更多采用集装箱方式通过水路运输,通过水路进出原材料和产成品。“绿色港口和绿色航运的发展将让泸州成为名副其实的港口城市。”泸州市交通运输局局长沈昭平说。
出川大门
以路为网,高速通行串起城与城
打通省际断头路,是结束泸州是四川边界“终点站”地位的第一步。
1992年,G321线大纳路(大方—纳溪)全线通车,是当时四川西南出川出海最便捷通道。截至2018年,泸州市规划普通国省干线达16条、1501公里。条条大路通罗马,出川已不再是难题。
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开始追求更快的出行效率,全国各地高速公路拉开建设大幕。1999年,泸州市建成第一个高速公路项目——G76厦蓉高速公路隆泸段,结束了泸州市不通高速的历史。
在随后十余年中,泸州市高速公路建设开始发力。2011年至2016年间,G76厦蓉高速公路、G93成渝环线高速公路、G4215蓉遵高速公路泸州段、S80宜叙古高速相继建成,实现“县县通高速”,基本建成“一环六射一横”高速公路骨架网,总里程455公里,居全省第三、川南第一。
高速公路向外延伸还未停止。当前,泸州市正在加快推进G8515泸荣高速、S80古宜高速叙古段建设,预计年底建成通车。S37叙威高速泸州段将于2020年建成通车。成贵高速泸州经古蔺至金沙段、渝赤叙高速、古蔺至仁怀高速、渝泸扩能高速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前期工作。
进入新时代,不再满足于高速公路出行的泸州人开始渴求更加快捷、更加舒适的高铁出行,加快高铁建设迫在眉睫。当前,泸州市正在攻坚高速铁路“三路一总站”,即建设川南城际铁路融入高铁网络,加快建设渝昆高铁和蓉遵高铁在泸州形成十字交叉,全力推进城北高铁枢纽站建设。
“具体来说,我们将形成一个通勤圈,通过建设渝昆高铁、蓉遵高铁、川南城际铁路,将打通泸州到成都、重庆、昆明、贵阳等中心城市的快速通道,实现泸州与川渝滇黔四省市中心城市间1-2小时交通圈。”沈昭平说。
依托高铁,泸州市将形成三个大通道,向北,通过渝昆高铁(京昆大通道的一部分),经重庆、郑州,当天即可到达首都北京;向东,通过渝昆高铁、沿江高铁,经重庆、武汉、南京至上海;向南,通过蓉遵高铁联结贵广高铁,经遵义、贵阳通达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今后,市民到全国各地不用再去隆昌、兴文等地换乘高铁,在自己家门口就可以任性地说走就走。
城乡运输
方便舒适,公交开往大街小巷村落田间
70年间,高速公路、高铁快速建设,拉近了城与城之间的距离。在市内,公交车、出租汽车也在不断更新,市民出行越来越方便与舒适。
过去,头顶气包的“气包车”是人们坐车进城的主要交通工具。1956年,泸州市建成第一个客运站泸州汽车站(广场车站),随后相继建成小市汽车站、南城客运站等汽车客运站30个,2012年建成泸州客运中心站,为西南地区最大的一级汽车客运站。2016年,建成川南最大公交枢纽城北公交枢纽站。截至2019年8月,全市公交线路270条、车辆1880辆,日均客运量60万人次,公交出行分担率达34.5%;
泸州出租汽车诞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1996年,泸州城内第一次出现了出租车。穿梭在大街小巷的红色出租车成为泸州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截至目前,巡游出租汽车2051辆,网约出租汽车790辆。新能源汽车、空调公交车等出租车汽车、公交车类型不断进化,在方便舒适之余,更是助力了绿色交通的发展。目前,新能源车辆总数1019辆(公交车769辆、出租车250辆)居省内地级市首位。
同时,随着城市发展进程加快,公交车开往了村落田间。
江阳区石寨镇魏北村临近自贡市,距离泸州市城区较远。这里原来是一个交通死角,有了农村公交后,这里的村民只需花上2块钱,就能坐完全程。自从这里通行了公交车后,住在这里的村民先立群就再也不为孙子的上学交通问题所恼。“原来我两个孙孙上学要走两个多小时,现在坐公交20分钟就到校了。”先立群说。
2018年以来,泸州市是全省唯一一个同时开展三项国家级示范创建的城市,全国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今年年底验收,公交都市、全国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正在加紧创建,预计今年年底三区和泸县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交,其他县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运。逐步完善的交通体系将为泸州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奠定基础。
新闻推荐
本报昭平讯(记者/王克础通讯员/莫云珍)今年以来,广东帮扶广西下拨到昭平的扶贫协作资金为5117万元,共开展帮扶项目44个,涵盖基...
昭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昭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