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欢歌起 寿城乐章美 贺州市基层文化艺术发展综述

贺州日报 2019-07-09 08:48 大字

□本报记者骆坚忠

质朴的瑶族蝴蝶歌,唱出了贺州这座城市流水欢歌迎客来的热情;诙谐的客家山歌剧,诠释出贺州这座城市开放包容、乐观向上的品格。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贺州,位于湘粤桂三省(区)交界处,是中原文化、百越文化、湘楚文化、岭南文化等多元文化交织之地。

贺州更是多民族聚住之地,生活着80多万客家人,20多万瑶族同胞以及汉、壮、苗等民族同胞。这里多语种和谐共生,号称“语言博物馆”。这里,瑶族文化、客家文化、长寿文化交相辉映,多元文化奏响华彩乐章。

瑶族服饰、瑶族盘王节、瑶族长鼓舞、瑶族蝴蝶歌是贺州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其中瑶族服饰中的瑶绣还走进联合国,成为办公用品的装饰;客家歌曲《月光光》唱响海内外,成为传唱经典歌曲。

贺州市客家山歌剧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列入广西第五大剧种。贺州市有长寿文化传统,贺州康养长寿文化专题展馆展出有从汉朝至今的具有长寿文化元素的文物实物1000多件;强身健体的贺州万人吸氧操,成功挑战吉尼斯纪录;每年举办的“长寿文化节”,成为贺州品牌。

贺州市的各种节日盛会琳琅满目:浮山歌节、瑶族盘王节、长寿文化节、客家山歌会、瑶族炸龙节、三月三歌圩节……每一个节日都是孕育基层文化艺术的摇篮。

借助绚丽多彩的文化资源,贺州市打造了系列文化活动,定期举办的“贺江欢歌·百姓乐”,为老百姓提供了一个自娱自乐的欢乐大舞台;歌舞剧《临贺长歌》在黄姚驻场演出,至今已连续演出超过700场,“临贺剧场”也因此连续三年获自治区优秀剧场演出项目;在全区首创并率先试点“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让带着乡土气息的文艺登上大雅之堂;“文艺志愿奔小康”文艺志愿服务行动全国示范县在昭平落户,为脱贫攻坚注入文化力量。

在系列文化活动的带动下,贺州市群众文化熠熠生辉。以原创歌曲《坐上高铁去贺州》为规定舞曲的全国广场舞大赛,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在中国(贺州)瑶族盘王节上,歌舞晚会《瑶乡之恋》《瑶族服饰展》向世人展示了瑶族风情的独特魅力;联合梧州等四个市共同举办“西江情·贺州行”西江流域舞台艺术精品展演,串联起贺州与西江流域城市的深厚情谊;“放歌长寿市喜迎十九大”贺州原创诗歌散文朗诵艺术汇,带动起群众性文艺创作的新高潮;“弘扬地方戏·文化惠民众”群众性活动,传承了中国传统戏剧的文化精髓;“好戏百场·惠民情深”“三月三民俗展演”等一个个文化惠民、文化乐民项目在贺州大地,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贺州市广泛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工作,戏曲进校园、进乡村成为新常态。八步区、平桂区、富川瑶族自治县成功创建广西特色文艺书法之乡、客家山歌之乡、瑶族民歌之乡。贺州市的基层文艺队伍积极活跃,各种艺术团体成为群众文化的生力军。贺州市基层文化蓬勃发展,校园文化、机关文化、社区文化以及乡村文化等多姿多彩。

贺州市广大文艺家积极投身文艺志愿服务,开展“送欢乐下基层”“送万福进万家”“到人民中去”等系列重大文艺志愿服务主题活动,以采风创作、慰问演出、文艺支教、义务辅导、公益展览、结对帮扶、义卖捐赠等多种形式,为广大基层干部群众送上了文化盛宴。文艺志愿服务阵地建在城区、农村、校园、社区、企业,把文艺志愿服务延伸到基层,带动基层文艺的繁荣与发展。

翰墨飘香,歌舞酣畅。贺州市基层文化艺术有序传承、发酵、升华,绽放着文化自信的芬芳。这些年,贺州市基层文化艺术精品力作迭出:

——瑶族铃鼓《蝴蝶歌飞》获第四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学奖,广西文场《莲花雨》、瑶族铃鼓《歌堂夜》获第八届、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提名奖。

——客家山歌剧《连心店》获第十六届全国“群星奖”、广西“铜鼓奖”,国家基金舞台艺术作品资助项目,第十六届广西“八桂群星奖”金奖、剧作奖等6项大奖;大型舞剧《瑶妃》获第八届广西剧展桂花金奖、桂花剧作奖等9项大奖。

——民间音乐《贺州岭南八音》和民间舞蹈《鼓动瑶山》《板鞋龙》《背着铜鼓山过山》先后摘取第七届、第十届、第十二届、第十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蝴蝶歌组合”入选广西代表团参加第十四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进入12强,并于2016年参加中国民歌大会,唱响海内外。

——原创歌曲《东融之歌》线上线下同步发布,唱响了创建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的贺州强音。

当前,在贺州市全力建设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东融迸发勃勃生机,基层文化艺术为贺州东融战略提供了文化支撑,搭建起了贺州与大湾区城市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昭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昭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