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一座城的惊艳与经典 “抗战桂林文化城”黄姚研讨会小记

广西日报 2018-11-01 07:55 大字

文化观察

本报记者李湘萍

桂林这座闻名于世的城,不仅仅有惊艳世界的山光水色,其蕴藏在历史文脉中的每一处闪光,汇成闪闪星河挂在苍穹,值得仰望、挖掘。闪耀的“抗战桂林文化城”,已成为广西的文化品牌,在广西乃至整个中国的抗战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广西学界研究卓有成效,但还缺乏应有的影响力,相关史料也有待深入挖掘、研究,尤其是黄姚作为“抗战桂林文化城”后期的集散地,其重要地位与意义研究尚有缺失。

10月12日,为迎接自治区成立60周年,讲好广西故事,《南方文坛》杂志联合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贺州市黄姚管委会,邀请区内外专家学者,在黄姚进行现场考察、总结推介“抗战桂林文化城”现有研究成果,并研讨有待深入的课题,以期对其历史意义、文化价值以及广西的文化建设做进一步探讨。

学科带头人、广西师范大学教授黄伟林与参会者共同回望历史,发现由于战争的原因,1938年至1944年,桂林成为西南文化中心,亦即中国的抗战文化中心,时称“文化城”。当时,数以万计的文化人、数以百计的文化机构云集桂林,数以万计的文化产品在桂林生产,火炬游行、岩洞教育、西南剧展等抗日救亡活动如火如荼,产生了全国性甚至世界性的影响。“桂林文化城”意义不限于桂林,而是广西乃至中国抗战文化的缩影。

黄姚是桂林文化城的延续,梁漱溟、何香凝、高士其、欧阳予倩、千家驹等文化名人,把桂林文化城的文化担当带到了黄姚;昭平保存了桂林图书馆7万多册珍贵的藏书等。贺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朱东认为,在黄姚召开此次研讨会,将推动黄姚作为“抗战桂林文化城”后期集散地的研究,带动贺州的文化建设。

也诚如《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所说:“我们在黄姚召开‘抗战桂林文化城’研讨会,特别有意义。历史选择了黄姚,今天黄姚又欢迎我们来到文化遗址的现场,向学界推介已有的研究,同时更进一步挖掘、发现与更深入的研究,重新解读与讲述中国故事、广西故事。广西文化人需有如此的人文担当,致敬自治区成立60周年。”

广西对桂林文化城的研究持续不断。广西师范大学的研究团队自2010年以来有了新的进展。黄伟林介绍,首先是研究范围扩大,从文学学科向历史、美术、音乐、戏剧、翻译出版等多学科领域拓展,整理了《抗战桂林文化城史料汇编》。其次是研究形态拓展,从静态到活态,从科研到教学,从平面到立体、单项到综合。尤其是对西南剧展的研究,在研究桂林文化城戏剧的基础上,策划了新西南剧展,至今持续了5年,重新排演了田汉的《秋声赋》等多台话剧,引起广泛关注。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傅谨认为,桂林因为历史原因成为当时中国抗战文化中心之一的地位应得到充分肯定。他对研究团队提出建议:逐渐从精英视角向外拓展,以更加开放的视野进行研究。西南剧展不单有话剧,还是多个戏剧种类的“大聚会”,存在大戏剧的概念。当时的戏剧家们如何贴近老百姓的平常生活,又是怎样影响平常百姓的生活,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同是自治区政协委员的黄伟林、张燕玲,在今年联合向自治区政协提交了《关于建设抗战桂林文化城纪念馆的建议》提案,得到自治区政协的高度重视,定为重点提案并组团到桂林进行现场调研。《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执行主编傅光明赞同这一建议,他认为这将起到更好的文化积累与引领作用。他提议将“纪念馆”改称为“博物馆”,建设成为在收藏、展览、教育、交流、传播和研究诸方面具有高水准、达到高规格的全国一流博物馆。对此,张燕玲非常认同说:“因为一个小博物馆就是一个大世界。”

抗战桂林文化城研究团队中的刘铁群、张厚刚、曾攀、宁红霞、李北京等成员分别从桂林文化城文艺期刊研究、诗歌创作、音乐家群像以及史料抢救、挖掘、纠误、辨析等方面,介绍了各自的研究成果。

中国现代文学馆特聘研究员饶翔、《文艺报》编审李墨波、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冯艺相继发言,他们肯定团队潜心、安心、静心、用心做研究的精神,建议团队深入挖掘历史中的动人故事、文化细节,利用更多的平台,创作更多优秀的文学、影视、戏剧作品,提升这个独特的文化品牌,延续这个独有的精神传承。

“一代文化人在桂林受到自然山水的陶冶,也通过自身的力量推动地方文化的成长。”中国文联副主席郭运德指出,研究团队要进一步深入个案,把桂林放到全国视野中,与同时期的延安、重庆进行对比,加强田野性调查、抢救性研究,在这其中应该能找到“文化如何与大众结合,文化如何走向大众”的启示,使广西桂林真正惊艳与经典。

新闻推荐

强化教育与监督 1至8月,昭平县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案例15件

昭平讯今年以来,昭平县坚持问题导向,做到早预防、早教育,重申纪律要求,切实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监督和管理,提前敲响...

昭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昭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