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歌声处走来778个“幸福娃”
□穆德爽姜晚英
10月20日清晨,赵小兰跟随妈妈从平桂区鹅塘镇槽碓村的家回到平桂区文华学校寄宿读书,开始一周紧张而有趣的学习生活。今年13岁的赵小兰在读初一,是文华学校第一届初中生。她说:“以前姐姐在鹅塘中心校上学时,要走四个多小时的山路。现在路修好了,去读书很方便了,我真幸福。”在文华学校,像赵小兰这样的“幸福娃”共有778人,他们都是土瑶孩子。
因为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闭塞而恶劣,到2017年,平桂区土瑶聚居区仍处于深度贫困状态。2018年,一场聚合多方力量的土瑶攻坚大战在平桂区全面打响。为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平桂区扎实推进教育扶贫,不仅投入841万元用于修缮村级校舍和增强师资力量,还在平桂区文华学校成立土瑶班,让土瑶学生实现由上学难到上好学的转变。
文华学校校长邱宗欣介绍说,为解决土瑶群众的实际生活困难,土瑶班的学生除了享受到广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小学每人每学年1000元,初中每人每学年1250元外,还可以连续3年享受到平桂区政府提供的每人每学年1000元的膳食补助和每人每学年300元的交通补助。同时,学校为土瑶学生配备生活老师,并在周一和周末,由专人专车接送学生上学和回家,不仅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也让长期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土瑶孩子尽快融入学校生活。
鹅塘镇槽碓村学生黄春梅的父亲刚开始打心眼里不愿意让孩子到城里上学,但经过文华学校的政教副主任姜晚英的劝说,黄春梅的父亲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孩子送到文华学校。两个月后,他发现孩子变得越发懂礼貌,爱学习,并且开朗活泼,还学会了唱瑶歌、绣瑶绣。他也终于打开心结,向老师连连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这一年来,我们走遍了平桂区六个土瑶深度贫困村,探访几百个学生家庭,相信,走进他们的家园,也一定能走进他们的心灵;而民族情感与学科知识相互渗透也能有效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姜晚英说。
从小喜欢唱歌的赵兰娘唱起瑶歌来委婉动听,她说,自己长大想做一名音乐老师,让好听的瑶歌代代相传。在一旁的赵小兰迫不及待地说,自己长大以后要当一名医生,治病救人,回报帮助土瑶的人。孩子们的自信和开朗一方面依赖于学校将优秀瑶族传统文化引进校园,增强土瑶学子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学习又以民族文化活动为主线,教孩子们唱瑶歌、画瑶画、绣瑶绣、跳瑶舞,并尝试编撰“瑶语”教材,创新实现“双语”办学;另一方面离不开学校对每一个情绪波动、家庭特殊的学生进行家访等做法,保证不让每一个土瑶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的路上掉队。
自去年9月份开学至今,平桂区共招收来自平桂区鹅塘镇的大明村、槽碓村、明梅村和沙田镇的金竹村、狮东村、新民村6个土瑶深度贫困村的学生778人,单独编班的有12个班。“不让一个土瑶孩子掉队,我们做到了。”伴着学校操场上传来空灵的瑶歌声,邱宗欣感慨地说。
新闻推荐
牢记职责使命 主动担当作为 贺州市国有企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速写
□本报记者吴显烨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贺州市国有企业及时召开动员会、工作会、读书会,...
贺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贺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