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校企”合力打通全产业链 贺州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陈宜虎谈如何提高装配式建筑研发和建设水平
□本报记者欧阳利环
实习生陈禹辉
贺州市自然资源富集,拥有华南地区最大的白色大理石矿藏,花岗岩的保有资源储量居广西第一。在全力东融的发展步伐中,贺州市全力推动碳酸钙、装配式建筑和生态健康“三大千亿元产业”。目前,全市有10家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2家PC构件生产企业、2家装配式钢结构生产企业、4家装配式墙材生产企业、2家装配式全装修生产企业。其中,广西建筑产业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级第一批装配式建筑示范产业基地,贺州通号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超超新型材料研发实验性生产基地、科莱达装配式绿色建筑基地被认定为广西第一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基地,“桂东广场”、姑婆山文化旅游项目被确定为广西第一批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
贺州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陈宜虎说,自2016年10月贺州被列为“广西建筑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以来,全市在助推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且多次承办自治区级装配式建筑技术交流和观摩大会。
然而,机遇与挑战总是并存的,贺州装配式建筑产业的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
“贺州市已有人造岗石企业28家,生产线63条,年产岗石6000万平方米,而在人造岗石的生产过程中,石材锯末大约占到15%左右,且利用率不高。”陈宜虎认为,应该采取“装配式+碳酸钙固废”模式,打造贺州装配式部品部件集散中心,将众多的固废变成装配式部品部件的原材料,这既具有环保价值,更有经济效益。
陈宜虎还分析说,贺州市的10家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中,6个基地已经投产,4个生产基地在建设中,PC、钢结构、木结构基地齐全,墙体材料、全装修等装配式部品部件均有投产,从产业基地结构来看,产业相对完善。但同时也要意识到,这些企业之间是相对独立和竞争性的,产业链之间的衔接也有待加强和真正打通;企业在产品研发、设计、施工、管理和运维过程中存在技术瓶颈,且解决效果并不理想,使得装配式部品部件的品质和价格优势不突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足。因此,陈宜虎建议,通过“政校企”和“行业协会”共同发力,建立长效研讨机制,打通服务装配式全产业链各个环节。
陈宜虎说,2017年,全区科技成果转化率为10%,其中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仅有2.1%,这些数据表明,我区科技创新能力还支撑不起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牵头单位,贺州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坚持“把科研做在产业链短板上、技术瓶颈上和企业需求上”的科研服务理念,联合贺州通号装配式建筑有限公司等成功申报获批了2019年贺州市创新驱动发展专项项目——“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新型连接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为提高装配式建筑研发和建设水平,贺州学院成立了“贺州学院装配式建筑设计研究院”,并于2018年获得了“贺州市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授牌。目前,学校正在整合资源,建设“贺州装配式建筑技术集成展示中心”“贺州市BIM+装配式建筑技术实验室”等数据及研发平台。
根据目前广西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本地固废利用难度大、装配式建筑成本过高、现有产品成熟度低、技术创新能力弱、传统设计标准化程度低、预制构件生产工艺复杂、现场安装施工难度大以及技术应用示范尚属空白这八大问题,贺州学院高效对接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东南大学等重点科研院所,努力寻求技术突破,提高科技成果高校本地转化率。
陈宜虎建议,整合全市装配式企业和行业协会资源,筹建“自治区级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从“产业层、问题层、方案层、保障层”四个层面层层相扣,完整结合,准确把握广西目前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存在的问题,致力于提出最优的解决方法和保障措施,力争促进贺州市及广西装配式建筑技术快速有序发展。
据了解,贺州学院整合了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三个专业,基于“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的特色定位,于2018年成功申报广西教育厅“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建设项目”立项。目前,该校积极规划建设“BIM+贺州装配式建筑技术集成展示中心”,致力于将贺州现有装配式产业链上企业生产的部品部件、校企联合研发创新驱动成果融入到“BIM+贺州装配式建筑技术集成展示中心”中,让贺州本地高校讲好“贺州装配式建筑”的故事。
新闻推荐
八步讯近日,八步区步头镇高洞村迎来了一辆载有3596羽鸡苗和960羽鸭苗总价值为70500元的大货车,14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领...
贺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贺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