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走”出新路子 菜农鼓起钱袋子
□本报记者刘梦霏
实习生黄微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八步区铺门镇南华村的供港蔬菜基地。灰暗的天空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雨水落入田地,滋润了万物。田地里,有五六个工人身披雨衣,脚穿水鞋,手拿着刀,正在采摘包菜。“我们都是附近村子的村民,侯老板招我们来帮他收蔬菜,我有空就过来,不仅能顾着家,还能挣钱。”收菜的女工罗亚土说道。
女工嘴里的“侯老板”,便是铺门镇思望合作社的负责人侯兴柱。
以前,侯兴柱在广东润丰蔬菜市场做收菜工作,向菜农收购新鲜蔬菜销往港澳市场。十几年收购蔬菜的经验,让他发现了一个商机:每年4月到8月,由于气温过高,广东可种植的蔬菜少,质量不好,而自己的老家广西贺州的气温合适,种出来的菜品质高,广西产的蔬菜可谓供不应求。
贺州素有“百年菜乡”的美誉,这里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能确保蔬菜的高品质和良好口感。此外,贺州地处湘、粤、桂三省(区)的交界处,拥有背靠大西南、面向粤港澳的区位优势,发展供港蔬菜的前景十分可观。
更何况,侯兴柱在收购蔬菜这一行做了十几年,积累了不少经验,如果回家种菜,完全不用担心销路。想到这,侯兴柱决定回乡创业,自己种植蔬菜,销往粤港澳。
然而,他的回乡创业之路并不顺畅。
侯兴柱首先碰上的便是家人的反对。当时的侯兴柱在蔬菜市场做了十几年,年收入达50万元,一旦返乡,相当于从头来过。妻子对此极为反对:“种菜跟土地打交道,风吹日晒雨淋的,那么辛苦!你都50多岁了,还折腾什么?”但侯兴柱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返乡。
刚回来时,侯兴柱的创业并不顺利。他租种了将近200亩的地,利润却没有想象中的丰厚:“我开始种的规模大,一次性出菜多,价格上不去。”
不过,得益于贺州得天独厚的气候,种出的菜质量好,竞争优势慢慢地显现出来。侯兴柱骄傲地说:“香港那边喜欢吃我们这边种出来的菜,甜、农药残留低,我们用的是无公害农药。”
路网畅通,为蔬菜的运输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以往,侯兴柱的车从铺门镇收菜,送往东莞需要6个多小时。“那时候,铺门出去的很多路都不好走,车辆损耗大。后来路基本都修好了,高速公路通车了,蔬菜运送到广东3到4个小时就能到达。”
侯兴柱除了自己种菜销售,也会收购其他菜场种的菜,一并销往广东,陈光辉就是侯兴柱的客户之一。
陈光辉比侯兴柱早一年发展种植,但他的情况并不理想。“我从2012年开始发展种植业,刚开始种粉蕉,后来种冬瓜,但基本都亏本,因为没销路啊!”陈光辉还深刻记得,有一年自己种的冬瓜,一毛钱一斤都卖不出去,亏了几十万元!
了解到侯兴柱收购蔬菜销往粤港澳市场,陈光辉赶紧联系了他。“侯老板认识的老板多,销路广,我的蔬菜都是他帮我销的。他帮我们卖,自己只收一些运费,菜钱按市场价给我们。”
谈起侯兴柱,他连连点头夸赞:“他这人特别实在,是真的好,我们都信得过他。去年有段时间毛节瓜产量多,我们都担心卖不掉,他都先帮我们卖了,自己菜场产的反倒压后。”
2014年至2019年,侯兴柱回乡创业已经5年了。
这期间,不少人看到种植供港蔬菜给侯兴柱带来的盈利,也纷纷种起了供港蔬菜,铺门镇的供港蔬菜基地,共有68户蔬菜种植大户、6个种植专业合作社、3个公司参与其中。
“群众眼光很厉害的。”侯兴柱说,原先村民种的蔬菜只能卖到附近的市场,没有利润,后来大家看到供港蔬菜的商机,也有人买了大车,把菜卖到粤港澳市场。
在铺门镇的供港蔬菜基地,工人搬运着刚采摘的包菜,一筐筐搬到停靠在一旁的大型集装车里。这辆装载着新鲜蔬菜的集装车将驶向广东,把这些新鲜的蔬菜销往香港。
从八步区铺门镇的田间地头到香港市民的餐桌,供港蔬菜一日日地送达,不仅丰富了香港市民的菜篮子,还鼓起了贺州菜农的钱袋子。
新闻推荐
钟文洪姑婆山上,携好友邂逅方家茶园。方家茶园位于桂东第一高峰、素有绿肺之美誉的广西贺州市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坐落在风...
贺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贺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