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秋微雨浥古道
□吴献凤
浅秋微雨浥古道,小桥流水醉黄昏。雨丝飘飘洒洒,密密地斜织着,青秀奇丽的石山,古藤缠绕的老树,曲折蜿蜒的青石板古道,还有古道边上的古民居,全都笼罩在一片白茫茫之中。如烟如雾的雨丝轻轻柔柔、迷迷茫茫地从灰白色的天幕间飘舞下来,湿冷了秋里的风景,滋润了多愁女人的思念。缠缠绵绵的烟雨中,有过多少像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独自撑着油纸伞,从戴望舒那个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缓缓走出来,转过繁华喧闹的都市,飘在又一个寂寞悠长的雨巷中。随风飞扬的长发,袅娜多姿的身影,淡淡的清香,都飘荡在这烟雨迷蒙的古巷里,醉了路人的心。
站在“潇贺古道第一村”的牌坊下,看光洁圆润的青石板从脚下蜿蜒伸向远方,两排饶有民族特色的老房子依次排列开去,细雨朦胧的光景,更显古巷的悠长与缠绵。
撑着油纸伞,轻提裙裾,款款莲步,灯红酒绿的世界在身后渐行渐远,身边只有宁静陪伴。“哒、哒、哒”,高跟鞋击打石板的声音悠然回荡在古巷里,轻弹一曲云水禅音。踩着岁月的痕迹,我仿佛听到了秦汉时期的马蹄声声,看到了商贾往来的热闹场景。
潇贺古道最初建成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冬。位于湘桂之间,连潇水达贺州,沿永州、道县、江华、富川,穿越都庞岭和白芒岭(今白芒营一带)过贺州县(今八步区)南下。路宽为一米左右,其西边是一条狭长的谷地“湘桂走廊”。潇贺古道,作为兵家必争之地,是古代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辟的通往岭南地区的一条驿道,后来还成为海陆丝绸之路的主体。
作为“潇贺古道第一村”的岔山村,是秦汉时期从中原通过潇贺古道进入岭南的第一个入口,因此也称“入桂第一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瑶族古老村落,她像一颗质朴的美玉镶嵌在潇贺古道上,历经千年岁月的打磨依然散发着柔和的光芒。
一米多宽的古道是村子的主干道,从牌坊进去是村里的商业街,斑驳的墙上挂着一串串红彤彤的辣椒或是一根根黄澄澄的玉米棒,木门前面的长石条上放着两三个圆滚滚的南瓜,刻着“岔山油茶馆”等字样的光滑油亮的牌匾,随风飘扬地书着“酒”字的旗幡和旗幡下那一排排黑酒坛……这些,虽然是为了发展旅游业而模拟的古代商业街,但足可见当时潇贺古道给当地带来的繁荣景象。
岔山村的房子依山而建,位于古道外侧的房子多为两层设计,二层住人,与主道平齐。一楼则成为地下室,以前主要用作猪圈、牛棚、杂物间,现在,这里都成了“民俗体验馆”。沿着长石条或厚重的木梯子下来,可以看见下面依然敞亮。陈旧的织布机、耕犁、圆木栅栏依然静默于房子一隅,千年时光恍如昨日。
与房子一样安静的还有村子里纵横交错的窄小巷道。小巷深处,民房错落有致,脚下的路依然是磨得光滑平整的青石板。在这里,时光的脚步很慢很慢,巷子里几乎看不到人影,偶尔遇见一两个正在干家务的老妪,安安静静地低头择菜或整理细柴枝,时间的指针在她们布满皱纹的双手上缓缓地、静静地顺着同一个方向游走。我不忍打破这种和谐之美,安静地退出小巷。
走到岔山村村口,村口那座年代悠久的风雨桥依然安稳地架在清澈的溪流上面,斑驳的木质结构的盖顶和支架,还有桥面上露出碎裂痕迹的石板无不在诉说着老桥走过的沧桑岁月,只有桥头那“兴隆桥”几个大字还是那样的刚劲有力,似乎在向世人展示着岔山人勤劳质朴能干的精神脊梁。
在村口的那一片片平整、宽阔的土地上,岔山村人用勤劳的双手种下了成片成片的辣椒和芋头。细长的朝天椒挂满了辣椒树,有农民挑着箩筐拿着蛇皮袋去采摘。田田芋叶在雨雾的滋润下显得特别的嫩绿,芋叶下,一个个肥大厚实的芋头快要撑破泥土了。远处,有两三辆小货车停在路边等着收购辣椒。看着眼前丰收的景象,我不禁感慨,潇贺古道没有结束她的使命,沿着历史的年轮,在今天,她依然用笔墨书写着现代商业的传承。
在古道上漫步,将时光的脚步调慢,用温柔的雨丝研一池素墨,给生活奏一曲云水禅心,在纷繁的岁月里,觅一份恬淡清宁,在时光的深处,寻一种心灵的皈依。
新闻推荐
柳州、贺州 柳州贺州火车站完成站房扩能改造 广西12个已开通高铁的地级市火车站全部完成站房扩容改造
完成新站房扩能改造的贺州站。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贺州站供图扫一扫,看更多图片南国早报南宁讯(记者李艺)乘坐高铁出行的柳州...
贺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贺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