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送到瑶寨 确保三年脱贫

广西日报 2018-09-03 07:40 大字

本报记者骆怡通讯员陶胜平

山路十八弯盘旋而上,一路望去,云朵在山间漂浮……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狮东村大冲屯坐落在大山深处,这里生活着数十户瑶族同胞。

一大早,村民盘元青就开始忙碌,他要将竹片编成一只只蔑篓。今年5月底,村里开办了竹编培训班。在那里,盘元青学会了编织蔑篓。现在,他的技术渐渐熟练,每天可以编5-6只。

村里不少人加入竹编队伍,在此之前,他们“靠山吃山”,除了打“山工”,就是寻山货,生活十分贫苦,竹编给他们增加了收入。

大冲屯生产的蔑篓被送至天洲茶业公司的生产车间,每只收购价为9元,用以包装茶产品。“通过发展竹编织、收茶、养茶、加工包装,狮东村贫困户能增收50万元以上,吸收贫困户劳动力100多人就业,村集体收入增长8万元。”天洲公司老板周华锋说。

据介绍,狮东村盛产楠竹,是竹编加工的好材料。同时,当地瑶族群众有竹艺编织的传统技术。因此,该村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在大冲片建设产业扶贫车间,形成采茶、制茶、包装、养茶一体产业项目链。

包括狮东在内,还有沙田镇金竹、新民,鹅塘镇明梅、大明、槽碓6个村,是贺州市深度贫困村,被当地人称为土瑶村,他们的脱贫进度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目前这6个村共有瑶族人口8500人,2017年底贫困发生率为51.73%。

“要脱贫,就要发展产业。没有产业,脱贫就没有持续支撑。我们要依托乡镇的资源特点,不断鼓励和引导土瑶群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坚持走特色产业助农脱贫增收之路。”平桂区委书记赖春忠说。

然而,这些村自然环境较差、土地贫瘠。另外,基础设施落后、村集体经济薄弱、产业发展滞后。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为此,平桂区领导多次到这些村调研,把脉贫困症结,找出瑶山资源优势,确定了做好“靠山吃山”这篇文章。该区出台《“土瑶”聚居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要求这些村按照产业规划“3+X”发展模式,实现“人均1亩茶、户均2亩姜、村均万亩杉”的奋斗目标,确保实现“一年初见成效,两年大见成效,三年脱贫摘帽”的脱贫攻坚目标。

平桂区大力建设“扶贫车间”,包括天洲茶叶公司的“扶贫车间”在内,该区6个“土瑶”贫困村已投入生产运营扶贫车间7间,吸纳就业人口1500多人,其中贫困人口650多人,让贫困户实现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此外,该区还在3个“土瑶”贫困村必经汇集点——狮南村建设“瑶乡黑茶加工生产基地”,一方面解决土瑶茶叶销路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聘请土瑶群众从事护理茶园、采摘加工茶叶、销售等工作。同时,该基地以“寄茶于民”方式,委托贫困户养护黑茶,每件每年养护费30元,贫困户每户可增收1.5万元。

平桂区围绕市场需求,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作用,因地制宜引导贫困户发展适合市场需求特色种养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今年,6个“土瑶”贫困村新种植茶叶370亩、大肉姜1348亩、杉树1950亩,完成油茶低改600亩,养殖肉猪583头,养蜂150箱。

同时,该区已全部落实6个“土瑶”贫困村1200多亩村集体经济茶园土地,新种植茶叶300多亩,其余800多亩将在今年底完成种植。贺州市委组织部与平桂区各投入50万元补助鹅塘镇大明村发展茶厂,并将其作为今年市村级集体经济建设示范点打造。

新闻推荐

“火眼金睛”破译指纹密码 ——记“全国优秀人民警察”林冬晓

这段时间,林冬晓的工作状态跟以往不同,常常是凌晨5时就到办公室,晚上吃过晚饭又来加班。“现在孩子放暑假,下班了想多陪陪他...

贺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贺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