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80后”新型农民的“种地经” 贺州“全国劳模”故事系列报道之八
□本报记者叶思远何雪梁伟
不久前,记者走进八步区信都镇苏炳康的独栋小楼里,只见客厅的书柜里放着《蔬菜科学用药与施肥技术问答》《水肥一体化实用新技术》等系列书籍。在电脑桌前,一本翻开的《家庭无土化栽培技术指南》也映入记者眼帘。苏炳康笑着解释说:“现在做农业,新技术越来越多,不多读书更新知识,就跟不上时代了。”
要创新,就要比别人多想一点多走一步。这是苏炳康一直恪守的信条。
2010年,28岁的苏炳康开始在铺门镇鹤洲村承包400亩水田进行粮食规模种植。当大部分人还在沿用传统的人工种田时,苏炳康却率先购置了播种机、旋耕机、抽水机、开沟培土机等机械设备以及6台农机具,使耕作、播种、喷药、开沟、收割等作业全部实现机械化操作,亩产达到520公斤。
初步成功后,2011年,苏炳康将生产规模扩大到1000亩,种植水稻2000亩(含复种)。冬季,当大多数人在休息时,他又种植了320多亩冬菜和670多亩绿肥,使得土地效益最大化,也带动了周边群众转变了思想观念。2011年,苏炳康先后荣获“自治区科学发展钱粮双增十佳标兵”“全国种粮售粮大户”“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为了表彰他在种粮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国务院奖励了他一部价值20多万元的中型拖拉机。
在荣誉面前,苏炳康不甘于原地止步,他转身投入到果蔬行业。美人瓜、芥蓝、白菜、红薯……苏炳康尝试种植了不同品种,一系列实验下来,市场反应并不理想,甚至还亏了不少钱。大家都劝他不要瞎折腾,苏炳康不以为然。他说:“我还年轻,前面的路还很长,即使亏损了也可以得到信息和经验,我还要继续往前冲。”
带着一股韧劲,2012年,苏炳康到外地考察,看到香港地区对毛节瓜需求巨大,于是,他开始在八步区铺门镇种植毛节瓜。香港市场对毛节瓜等蔬菜品质要求严格,提出“当天采摘、当天运达、单瓜重量精确到半斤”的条件。苏炳康没有被吓倒,每逢发货当天凌晨两点,不管刮风下雨,他就到地里和工人一起采摘毛节瓜。“如果不及时采摘,市场价就会下跌,再累也得撑下去。”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苏炳康的供港毛节瓜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时间来到2015年,当看到越来越多人盲目投入到毛节瓜市场时,苏炳康意识到“又到了改变的时候”。他开始种起了红心火龙果,但也再次面临各种新难题。比如传统火龙果品种需大量人力进行人工授粉,他的解决之道是花高价引进无需人工授粉的新品种;传统喷灌设备浇水不均匀,他则引进20多万元的以色列喷灌设备。“任何事业都不会一帆风顺。市场很残酷,不管你是谁,有过什么样的光环,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出自己的路子。”苏炳康字字铿锵。
在一望无际的火龙果基地里,苏炳康介绍了自己对产业的规划:用时下最流行的抖音等小视频平台对果园做推广,等市场打开后开始卖苗、引进团队对火龙果做营销……产业如何发展,他的心中已有一幅蓝图。对于未来,他信心满满:“做农业,前景无限。既然认准了,我就会一直干下去。”
新闻推荐
□何开敏林志峰廖传源战乱、贫穷、落后、环境恶劣、酷热难耐、疟疾盛行……这是西非小国尼日尔真实环境的写照。...
贺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贺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