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深山绣娘的锦绣前程

广西日报 2017-09-15 08:29 大字

李军田 楼晓瑜 杨小琴

有人说,传统文化宛若长河,总有一些人如同不辞劳苦的摆渡者,一直默默地坚守着它。也正是有了执著的坚守、传承、创新,中华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才能穿越漫漫时光,熠熠生辉。

1 耳濡目染,妙手慧心自天成

李素芳的服饰店坐落在贺州八步区步行街,店里的墙上挂满五彩斑斓的瑶绣服饰,奇特精致,走入店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异域空间,浓郁的民族气息扑面而来。

站在我们面前的李素芳,笑容温暖,不施粉黛也光彩照人。她身着一袭深色外衣,衣服两侧缝制着精美的绣片,简约大气。这是她自己制作的外衣,上面的绣片就是瑶族特有的文化遗产——瑶绣。

瑶绣技艺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工艺,是瑶族同胞在上千年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生活智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独特的文化属性,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身份的一种物质性标识。

“在重要场合,我总会穿戴精美的瑶绣服饰出席,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我是个‘瑶妹子\’。”李素芳向我们介绍,瑶绣服饰多是在黑底上缝缀彩色绣片,绣片越多,服饰的价格越贵。瑶绣与其他民族的刺绣有所不同,运用的是一种反面挑花刺绣的绣法。由于绣法精细复杂,一块半个巴掌大的绣片往往需要耗费一整天的功夫。这不但需要十足的耐心和细心,对绣娘的眼力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在李素芳儿时的记忆里,针线就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的母亲李小莲是广西著名的工艺美术大师。那时母亲日夜在家中刺绣,李素芳就坐在母亲身旁,好奇地看着一针一线在母亲手中游走、流动,最终变成各式各样神秘又奇特的图案。耳濡目染中,她喜爱上了这些神奇的色彩与图案,便跟着母亲学刺绣。

“我是山里的孩子,在我们那里,妈妈奶奶阿姨们都会刺绣。”李素芳回忆,小时候,每逢过年过节,家中的女性长辈们都会聚在一起,搬上小板凳,围坐在门口绣花。每到这时,小小的李素芳总爱在大人们身边打转,兴起就拿着针线跟学。或许是瑶族人的血液中本就流淌着善于刺绣的因子,李素芳很快就学会了这门独特的技艺。但她也颇为惋惜地告诉记者,在她的同龄人中,还会做刺绣的已不多,再年轻一点的就更少了。

李素芳还记得,那年她与公益爱心人士到贺州八步区仁义镇松高村松高小学给学生赠送瑶族校服,发现那里几乎没有一个孩子能够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瑶族服饰。这与上年纪的老人一辈子都穿瑶族服饰形成鲜明对比。

那些年,大山深处的瑶族青年纷纷走进“钢筋水泥般的森林里”谋生,许多在李素芳心里打下深刻烙印的瑶族传统文化,也随着他们的出走而淡去。更令李素芳感到心酸的是,有些瑶族青年办喜事到她的店里买瑶族服装,居然连怎么穿都不知道,还得她手把手地教。

心酸、无奈埋在李素芳的心底,而更多关于坚守、传承的信念、机遇,让她有足够的力量朝前走。尽管起初她自己也未曾想过,有朝一日会专门从事瑶绣这项技艺。

2 自立门户,根扎传统汲养分

1998年,在技校学习缝纫的李素芳毕业,但她并未选择裁缝作为自己的第一份职业,而是跟随同学到南宁、杭州等城市打工。从销售员,到话务员,到美容师等,几年时间里,李素芳尝试了许多工作,却都没能坚持下来,反倒是学生时代为弟弟缝制西装、为自己制作旗袍时获得的满足感,成为她心中最美的记忆,时常在她的脑海中闪现。

2006年,母亲李小莲与弟媳何婷婷在贺州八步区步头镇开了第一家瑶绣服饰专营店,李素芳回家过年时总会帮她们打打下手、串串珠花。在外漂泊几年后,李素芳意识到外出打工并非长久之计,同时看着母亲的生意日渐兴隆,便萌生回乡发展的念头。

2007年,李素芳在家乡开了第一家服装店;2008年,在贺街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工作室。

一开始,李素芳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经营工作室,令她惊喜的是,她制作的瑶绣服饰得到许多乡亲的喜爱。山里的乡亲们看到她的工作室,感到好奇,就走进店里向她询问、与她交谈、同她聊天。李素芳活泼开朗的性格成了她事业发展的“助推器”。在与乡亲们的交流中,她一面拓展自己的业务,一面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渐渐地,十里八方的父老乡亲要办喜事就来找李素芳,跟她订做新郎新娘的服饰。

“那几年我特别忙,常常熬夜干活,有时甚至连续好几个通宵赶工。”谈起创业初期,李素芳感慨:“当时自己也没感觉到累,心中满满的都是成就感。”

对于李素芳来说,营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民族文化的传承。

瑶族大家庭犹如一棵参天大树,有着无数的枝干,不同的支系服饰各不相同。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瑶绣服饰中的许多样式或是失传,或是未被发掘,李素芳努力做的,就是多跑贺州大大小小的村镇,向善于刺绣的人们学习,还将她们发展成为自己工作室的绣娘。

正是在坚持不懈地摸索、学习中,李素芳触摸到了民族的血脉,深深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多姿多彩,这也使她下定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将灿烂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李素芳的丈夫对她的事业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她丈夫常常骑着摩托车,载着李素芳到各个村寨去出售她精心制作的服饰。以前的路不好走,窄窄的山路陡峭坎坷,每到雨天,更是泥泞。“有时我都不敢往下看,只能闭着眼睛,紧紧地抱着他。”乡亲们期盼的目光支撑着他们前行,每每看到乡亲们把精美的服饰捧在手里不舍得放下的时候,李素芳都感到由衷地幸福与满足。

2012年,李素芳还与丈夫一起,跟随一位从事瑶族文化研究的教授,深入云、贵、湘、粤、桂5个省(区),对多个瑶族村寨进行访问考察,接触、学习更多的瑶族文化,汲取丰富的养分和积蓄充沛的能量。

在政府的推荐下,李素芳有机会到北京参加中国美术工艺大师高级研修班学习。开学典礼当天,李素芳盛装出席,身着自己精心绣制的瑶绣服饰,头戴大肩头帽,一下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很快,大家都知道我是个瑶族妹子了。他们记不住我的名字,就叫我‘瑶妹\’。”在那里,各个民族的优秀美术工艺大师齐聚一堂,每个人在传播自己民族文化的同时又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化,各民族文化在此汇集,异彩纷呈,大大地拓宽了李素芳的视野。

李素芳同弟媳何婷婷还有幸进入北京服装学院,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族服饰制作技艺、传统印染技艺研修班。结业展上,李素芳与何婷婷共同设计了8套服装,这些服装将瑶族的传统元素同现代的时尚元素有机融合,大气精致且独具匠心,一亮相就惊艳了全场。李素芳看着灌注了自己无数心血的作品在星光闪烁的舞台上大放异彩,无限感慨涌上心头:“我非常想把自己民族的服饰带出去,让更多的人认识我们、了解我们。”

3 蒸蒸日上,瑶绣文化扬四方

不知不觉,李素芳加入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大军中。2009年,广西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198.7亿元,约占全区GDP的2.6%,相关产业法人单位约2万个,从业人员约30万人。

李素芳清楚看到,广西文化产业呈现出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正在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引擎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提升广西形象、推动广西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她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就是要让沉睡已久的瑶绣“活起来”。

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里边有关促进全区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培育和发展的政策力度、施行措施,让李素芳备受鼓舞。也是在这一年,李素芳将自己的工作室转移到贺州城区,得到市文联、旅游局等多个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一方面,通过他们的推荐,李素芳参加了许多展览;另一方面,除了服饰之外,她还将绣片制成各式各样的工艺品,在各组织的帮助下大范围推广,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瑶绣的关注度,将瑶秀搬上更广阔的舞台,让更多的人见识到瑶绣之美。

2015年,《瑶绣手工艺保护与发展项目》成为贺州旅游文化产业扶贫项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向贺州市定制瑶绣产品。作为贺州市瑶族挑花刺绣传承基地“过山瑶家”负责人的李素芳,义不容辞地承担了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供瑶绣产品的责任。这也让李素芳意识到,只有在新的社会环境中赋予瑶绣新的生命,才能使瑶绣焕发新的活力,走出自我的小天地,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与其他民族的品牌展开文化交流。

李素芳积极拓展事业之时,恰逢广西相关部门力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促进文化与旅游、农业、体育、金融、制造、建筑、信息业融合发展。乘着产业的东风,李素芳的事业蒸蒸日上。

不管事业做得多大,李素芳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从哪里走出来。2015年冬,李素芳将自己的瑶绣基地搬回村子,那里,是瑶族文化的根。此时,无论是李素芳自己,还是母亲李小莲,都已是声名远扬,常常有人找到她们家中,上门学习和采访。于是,李素芳趁热打铁,在村里的小学创办了刺绣传习班,利用每天放学前的一节课为孩子们传授刺绣技艺。不论年龄大小,只要孩子们愿意拿起针线,李素芳都欢迎他们到瑶绣班来学习。

在教给孩子们刺绣技艺的同时,李素芳还为孩子们细细讲解每个图案的来源,讲述这些五彩斑斓的图腾背后流传了千百年的传说。她说:“我希望以这种方式来营造一种文化氛围,让我们的瑶族孩子能够更深刻地了解自己的民族,培养他们的民族认同感。”

李素芳和她的600多名绣娘通过勤劳灵巧的双手,不仅为家庭赚取可观的收入,也将瑶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缝进细细密密的针脚,通过一针一线绣成的斑斓图画,把祖先的故事传向远方。她们都是传统文化的辛勤摆渡者,坚守着瑶族传统文化这条长河,以灵巧的双手,在振兴传统工艺的愿景中,编织出锦绣前程。

新闻推荐

命悬一线:181医院妙手仁心施救 重获新生:病人家属感激赠送锦旗

“我要谢谢你们,谢谢你们救了我的父亲,就是有了你们这样医术高超的医生和救死扶伤的医德,我的父亲才得救,也要谢谢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和照料……”日前,桂林181医院急诊科医生办公室里上演了一幕...

贺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贺州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