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牛屎街”变成“黄金街” 记全国脱贫攻坚奖候选人杨志魁
本报记者韦继川实习生谭观莲
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岔山村有一条250米长的古街,这几年凭借其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和美食,吸引区内外游客纷至沓来,高峰时游客日流量达2万人,创下了一家油茶店年纯利超过50万元的佳绩。
昔日“牛屎街”如今变成了“黄金街”“旅游街”,这与一个叫杨志魁的人密不可分。
2014年,在外打拼了16年的杨志魁回到家乡时,被眼前的情景深深地刺痛:古街两旁都是黑乎乎的老房子,石板路上到处是耕牛排泄的粪便。于是,原来一条很有文化底蕴的潇贺古道如今已被人们称为“牛屎街”。
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放弃自己年赚50多万元的蔬菜生意,回家带领乡亲们开辟新的致富之路。当年,杨志魁当选了村支书。
岔山村,潇贺古道穿村而过,古人靠街生财。“我要改变‘牛屎街\’的现状!”2016年,杨志魁发动群众把整条街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动员妻子和村里六家贫困户创立了岔山村第一家妇女油茶店,主打特色美食油茶和梭子粑粑,这是岔山村近几十年来第一家旅游餐饮设施。没想到开业后却没有顾客上门,做好的油茶和梭子粑粑卖不出去。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如果这家油茶店倒下了,再搞别的项目大家就更没信心了。
这时,镇党委书记汪溪泉给岔山村撒了一张“网”——互联网,兜住了大家的信心。他把岔山打造成全县第一个商业级免费WIFI覆盖的古村落,推出“古村+美食+互联网”模式。杨志魁乘势而上,动员大家将昔日堆柴放草的老房子整修打扫,变成了油茶馆、农家乐、凉粉店、烧酒铺、打铁铺、腐竹铺。
如今,每逢节假日,村口都停满了悬挂广西、湖南、广东等地车牌的游客车辆,甚至沿着村路一直排放到邻村。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觉得岔山油茶和梭子粑粑的味道很特别,吃完了还要打包走。游客太多,岔山村的梭子粑粑经常供不应求,需要提前预订。
有了互联网,岔山村迅速“火”了起来,昔日堆柴放草的老房子变成了各式店铺,贫困户个个做起小老板。目前岔山村已开办以贫困户为主的油茶店20多家。
与此同时,杨志魁牵头成立了以贫困户为主的岔山村首家果蔬合作社,通过镇政府的牵线搭桥,村民们用种植的5亩黄金瓜收获了第一桶金。随后,当地党委政府为村里修通了柏油路。杨志魁一边抓住机会,带领村民发展西瓜、黑木耳、肉牛养殖等脱贫致富特色产业,动员贫困户参与其中;一边组织村民参加专业技能培训班,促进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他还依托岔山村建设的农业技术电教扶贫平台、贫困户劳动力输出平台、种养扶贫平台,邀请致富能人推广致富经验,开阔贫困户视野,增强脱贫信心,激活脱贫内生动力。同时,通过合作社的产业基地吸纳村里留守妇女在自家门口就业增收。
昔日的“牛屎街”越变越美,杨志魁带领岔山村大步走向富裕的信心也越来越足。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黎明通讯员何忠毅一根根稻草在编织机上转动,制作成用于包装的草绳。废弃稻草也能赚钱,这是日前记者在...
富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富川瑶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