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贺古道寻屐痕
本报记者张天韵文\图
在岭南的萌渚岭与越城岭中间,有一条连接湖南潇水与广西贺江的狭小通道。这条从悠悠千年里走来的古老通道,就是中国华南地区陆地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早期最为便捷的连接点——潇贺古道。它既是一条军事通道、古驿站官道,更是一条商业繁盛的贸易之路,一条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文明之路,一条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对接之路。
A“海陆丝绸之路”对接通道
5月底,一个烈日当空、十分燠热的晌午,记者跟随全国多民族作家采风团走进贺州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岔山村一间不大的展示厅,里边人声鼎沸。“这条潇贺古道,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解说员的一句解说词引起了记者的极大兴趣。
只见在一面巨大的地图前,富川文物所所长黎家志正对着山峦叠嶂中一条用醒目红线标出的古道,边说边比划着,“这就是潇贺古道,不仅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更是一条水陆并进的交通线,是我国华南地区历史上最早的‘海陆丝绸之路\’的对接通道。”
了解了潇贺古道全貌后,在黎家志的引领下,采风团作家们穿越村尾的古隘口遗址,行走在经岁月磨砺变得锃亮无比的青石板古道上。此刻,金戈铁马的屐痕仍依稀可辨,马蹄声声恍若由远及近,风驰而来……黎家志的解读,为作家们推开了历史的记忆闸门,与那些消散了的悠久、显赫的昨日时光美丽邂逅。
公元前218年,已经灭掉东方六国的秦始皇,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对百越地区发动了大规模战争。据《淮南子·人间训》中记载:秦王朝派猛将尉屠睢率师50万大军兵分5路南征岭南,其中一军从萌渚岭挥戈南下。秦军进攻不利,遇到西瓯部族首领的顽强抵抗,加上岭南山高路远,粮草无法及时供给,主帅尉屠睢阵亡。
失败并没有动摇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决心,他通过对地形的了解,果断作出了“使监禄凿渠运粮”的决定,桂林灵渠由此诞生,它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军事物资可以从灵渠进入珠江并进入贺江。经过3年连续征战,秦军最终于公元前214年平定百越,统一岭南,并将岭南划分为桂林郡、象郡、南海郡。
自秦国都咸阳出发,沿秦所修驰道进入五岭新道,与在先秦古道基础上拓展出来的萌渚峤岭道对接,从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翻越桂岭、入贺江再入临贺,这是潇贺古道东线;而潇贺古道西线,则由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翻越小都庞岭,入临水,经富川再入临贺。这两条线路在临贺故城汇合后顺贺江直下,向东可通珠江,出粤和东南亚地区;向西沿西江可进入北流河、南流江,与闻名于世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合浦相通。
“潇贺古道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辟的一条通往岭南地区的驿道,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黎家志感慨道,“它由湖南道县的双屋凉亭到贺州的古城,陆程全长为180多公里,现在仍能见到的路面宽1米至1.5米不等,多为鹅卵石和青石块铺垫而成。”说及此,黎家志眉头抬起,神情颇为严肃,“潇贺古道连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成为海陆丝绸之路的主体,为南北交流拓展了通途,开了湘粤桂交通的历史新纪元。它对促进我国的南北统一,加强各族人民的融合,促进五岭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B多民族融合孕育多种文化
“潇贺古道的开凿,带来的不仅是秦汉的铁骑雄兵,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明,同时还开通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对接之路。”贺州博物馆馆长胡庆生如是说。
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为了固边安疆,稳定统治秩序,对岭南施以“以谪徙民戍五岭”的铁政。大量秦兵在岭南落地生根的同时,秦始皇又从公元前214年开始,分4次向岭南越地移居戍民50多万人,这些戍民来自全国各地,并与当地“越人”联姻。移民的到来,不仅给岭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更重要的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碰撞、交融和南北民族的融合共生,让潇贺古道沿途渐渐形成独特多元的地域风俗和风土民情。
百越民族及汉、瑶族群的不同群体,先后迁徙定居于潇贺古道区域,逐渐形成了当今贺州37个文化族群和28种方言与次方言的人文奇观。“在秀水状元村,有的说客家话,有的说桂柳话,有的说瑶话,有的说普通话,各自说着自家语言,交流起来竟无障碍。我就是土生土长的富川人,说上几种语言是不成问题的。”黎家志腼腆一笑。
在贺州博物馆,记者见到了堪称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融合的典范之作——麒麟尊。“这是赝品,真品借给了国家博物馆,现在正在北京展出。”胡庆生告诉记者,“这个于2000多年前就出现在潇贺古道上的麒麟尊,不仅融合了岭南百越一些古国的图腾,又紧密衔接中原文脉,它见证了南方百越文化和中原文化交流的历史。”
“这件发现于贺州市桂平区沙田镇龙中村一个岩洞的国家一级甲等文物,其来龙去脉还有段有趣的故事呢。”
20多年前的一天,该村青年陈裕丰听老人说,距离庄稼地不远的一个山洞,住着一只狐狸,常年出来偷吃初熟的花生。血气方刚的他立马约上两个小伙伴到岩洞准备除掉狐狸,结果狐狸没见到,倒在岩洞里发现一堆文物,有铜器、陶器,还有贝币,足足有30多件。麒麟尊又名铜牺尊、神兽尊,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祭天用的大型青铜酒器。
这麒麟尊之所以是国宝,在于它是中华多民族融合的见证物,它把各种文化元素高度凝聚在一起。为何这么说呢,得从两个层面说起:第一,从它身上能看出岭南地区也就是百越地区多种部族图腾的元素,如黑齿国的图腾神牙,苍梧国的图腾豕腿,雕题国的图腾凤鸟,还有水国的图腾龙蛇等。第二,它在同一件器物上综合了龙、凤和麒麟等我国民间传说中的三大神物,龙就盘在盖子上,凤在尾巴上,麒麟则是四不像。2001年麒麟尊被复制放大竖于贺州的灵峰广场,成为贺州悠久历史的文化地标。
摆放在一个精致盒子内、通体金色形如一片叶子的文物引起记者的注意。“它叫金幕目,民间也称金叶子。你看,叶子表面还有两个羊角。”胡庆生手戴白手套,轻轻将其翻过另一面,“这种所谓的金叶子来自北方草原,是随葬时用来盖在人脸上用的,据说可以防止灵魂出窍。金叶子伴随着主人入葬,代表着北方的草原文化早在汉朝初年已经进入贺州。”
而在富川一间不到100平方米的小型展示厅里,记者见到一件人形灯俑,其面部形象与汉人迥异,高耸的鼻梁和深凹的眼睛尤为醒目,明显是一异域外国人形象。“这是在潇贺古道旁汉墓群出土的胡人灯俑。”黎家志说,这一发现,佐证了汉代时期已有不少外国人沿潇贺古道往来五岭贺州的史实。
“在朝东镇的水谷村,我们同时还发现大量宋代窑址。”黎家志说,“宋代富川人口很少,根本用不了那么多瓷器,这只能说明这些瓷器沿着潇贺古道,从小都庞岭顺水路南下,通过珠江或北流河、南流江运输到东南亚各国。”
“不同的出土文物和考证结论,均说明了潇贺古道是秦汉至唐宋期间商业贸易和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它连接了草原文化、中原文化、楚文化、瓯越文化、东南亚文化甚至西域文化,贺州成为各种文化的融合之地是不争的事实。”胡庆生语气相当坚定地说。
C古道古村泽被后世
潇贺古道在富川朝东镇进入岭南的第一个入口,便是潇贺古道入桂的岔山村。
始建于明代初期,兴盛于明代中期的岔山村,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因村后石山顶部有两座形似分叉对峙的山头而得名。
岔山村因潇贺古道由盛及衰而渐渐湮灭。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村民陆续搬迁至新村,岔山村成了村民放牧牛羊遮风避雨的场所。
“我第一次到岔山村,整个村落就是一个空心村,只有两位老人常住。”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党委书记汪溪泉告诉记者,“岔山村在2016年前是个典型的贫困村,田地少,村民靠天吃饭,225户农户中有100户是贫困户。”
曾经,潇贺古道在华南海上丝绸之路占据着特殊历史地位,如今国家构建“一带一路”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提出,为这条古道和沿途的古村落提供了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的时代机遇。岔山村沉睡数百年,终于在2016年迎来了涅槃重生。
2016年,朝东镇开始重新寻找潇贺古道中的传统文化基因,“我们依托依然清晰可见的古道踪迹,还有保存较好的文物遗存,制定了一系列有针对性、量体裁衣式的旅游扶贫措施。”汪溪泉说。
“古村+美食+互联网”旅游开发新模式在古老的岔山村很快运转起来。经过一年多的打造,岔山村250米长的古街上,梭子粑、油茶馆、凉粉店、农家乐等美食馆一家家开起来;旅游马帮、打铁铺、岔山博物馆、民俗体验馆、瑶族油茶文化展示馆、岁月广场等传统非遗展示点,贺州第一家知青馆、潇贺古道文化展示馆及展示长廊也一个接一个落成……
村史馆里,镂空窗花、门槛雕刻、精美牌匾……仍能让人窥见当时的荣光。古风、古景、传统美食,吸引着作家们流连忘返。“2016年7月至今,前来岔山旅游的游客近30万人,日流量高峰达到2万人次。这些都能较好还原岔山乡间生活场景,加上潇贺古道沿途保存完好的古城址、古村落、古墓葬、古关隘、古城堡以及独特的民俗风情等,吸引着北京、广州、湖南以及广西各地的大批游客慕名前来体验感受其浓郁的古风和昔日的辉煌。”汪溪泉说。
岔山村古街从曾经的“牛屎街”变成了全村脱贫致富的“黄金街”,实现了游客从零到30万人次的华丽蜕变。在旅游扶贫产业的强力带动下,直接带动52户村民开设油茶店、米酒铺等。
“全村年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3852元提高到现在的7642元,2016年脱贫31户134人,2017年脱贫34户149人。我们计划在2018年争取实现全村脱贫摘帽。”汪溪泉胸有成竹地说。
潇贺古道,两千年以来由盛至衰又在烟烬中涅槃重生,不正是这些活着的历史,吸引着人们一次又一次前往吗?
新闻推荐
富川讯近日,富川瑶族自治县法院法警大队协助执行局成功抓获一名“老赖”,并使其自觉履行了还款义务,维护了申请人的合...
富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富川瑶族自治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