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菏泽市多项主要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77亿元 同比增长8.8%

菏泽日报 2022-02-09 09:29 大字

本报讯(记者 黄啟峰) 2月8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菏泽市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有关情况。

2021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后来居上目标,认真落实“六稳”“六保”任务,聚力推进“四个突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体居民人均收入、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等五项主要指标增幅位居全省第1位,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提质、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77亿元,同比增长8.8%、增幅居全省第3位。

工业运行持续向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2%、高于全省4.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全市33个工业行业中有24个行业保持增长,增长面达72.7%。

投资保持平稳增长。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8%、居全省第3位;两年平均增长11.6%、居全省第2位。113个实施类省级重点项目开工率达100%,完成投资670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48%。

财政收入、社零、居民收入、消费支出增速继续保持领先。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4亿元,增长19.3%、居全省第1位,总量由去年的全省第11位上升到第9位;其中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916亿元,同比增长17%、居全省第1位。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分别为23854元和16703元,同比分别增长9.7%和10.2%,增速均居全省第1位。

聚力推进重点产业突破 发展硬实力不断增强

生物医药产业快速膨胀。现代医药港等“一港四园”新增产值过百亿、总量突破500亿元。现代医药港陆续进入收获期,累计签订项目40个、总投资130亿元,成为新的增长极。

高端化工产业提质扩能。东明石化被列为山东省十强产业领军企业,旭阳集团总投资33亿元的尼龙66等6个产业链延伸项目加速建设。

“三个优势产业”提档升级。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机电设备制造投资分别增长75.3%、46.4%,全市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32.9%。“一批新兴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四新”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7%。菏泽市位列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69位、山东省第9位。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突破 三农工作基础更加巩固

脱贫成果持续巩固。历史性完成了滩区迁建这个最大规模的民生工程,14.6万滩区群众圆了百年“安居梦”。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即时帮扶机制进一步完善,381个衔接资金项目开工建设。

乡村产业更有活力。夏粮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个增长”,全年粮食总产157.54亿斤、居历史第2位。新增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家,规模以上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达到1004家,营业收入增长36.4%。菏泽牡丹特色产业首次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型”集群。

城乡融合加快推进。12个乡镇新入选省级农业产业强镇,20个重点镇形成“一镇一品”产业格局。“七改”工程持续实施,新改建农村公路1800公里,建制村通公交率达到93%。新建成美丽宜居乡村安置区122个,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92个,乡村面貌持续改善。

加快推进城市功能突破 综合承载能力持续增强

重大交通设施实现决定性突破。牡丹机场正式通航,鲁南高铁菏泽段开通运营,菏泽人民盼望已久的“航空梦”“高铁梦”全部实现。新万福河航道一期工程试运行,千吨级货轮直达菏泽。日兰高速巨菏段改扩建工程建成通车,菏泽市有了首条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雄商高铁、阳新高速、郓城新河航道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市区100项城建重点工程扎实推进,市民文化中心建成投用。“五湖十河”水系实现贯通,整修雨污管网280余公里。改造提升老旧小区219个,建成棚改安置房12.7万套,新改扩建市区道路46条。

城市品质内涵持续提升。聚焦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市区整治线杆线缆问题1176个、无物业管理家属院161个。完善城市道路管理制度,彻底解决了随意占用挖掘城市道路顽疾。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同步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和一体化综合指挥平台基本建成。

大力推进营商环境突破 政府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政务环境持续优化。深化“一次办好”“一业一证”“市县同权”改革,推行“一窗受理”“一链办理”等集成审批模式,涉企许可事项100%容缺受理,审批时限较法定时限压缩83%,四批高质量发展“政策包”全面落实到位。持续深化“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市县联动”工作机制,受理“吹哨”事项按时办结率100%。

法治环境不断改善。政府带头兑现承诺,全面完成政务失信案件清理。组建“菏泽市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法律服务队”,为企业提供上门“法治体检”1.2万余次。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探索推行企业休眠制度,最大限度压减涉企处罚,助力企业“轻装上阵”。

人文环境持续优化。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内涵,把文化元素融入经济社会各方面,塑造富有影响力、吸引力的特色人文品牌。按照“五化并举”新思路,把牡丹观赏、牡丹文化艺术、牡丹产业融为一体,创新举措高水平举办牡丹节会,面向全球举办“花开盛世”牡丹系列奖项评选活动,“中国牡丹之都”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搭建了菏泽走向世界的“牡丹桥”。

持续深化改革开放 发展动力活力不断释放

深化改革蹄疾步稳。鲁西新区成功获批,菏泽再次迎来了赶超发展的新的重大机遇。九大改革攻坚行动持续深化,创造了14项走在全国前列的改革创新经验,现代医药港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创新等28项改革典型在全省推广。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深入推进。顺利完成国企合并重组、混合所有制改革,外部董事派驻实现全覆盖。15户市属企业资产总额同比增长43.4%,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39.21%。

“破圈断链”成效显著。综合运用司法重整、协商重组等方式,变单纯“输血”为市场化、法治化规范处置,高风险“担保圈”全部化解。全市不良贷款率降到1.43%,较年初下降1.06个百分点。担保圈涉圈企业户数、担保链条数量压缩幅度均居全省第一位。

对外开放持续扩大。保税物流中心(B型)入驻企业108家,交易额居全省第2位,济铁物流园海关监管场站顺利通过验收,一批新平台新窗口成为菏泽市对外开放的新载体。全市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568.2亿元、增长30.1%,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实际使用外资4.98亿美元、增长71.6%。新增跨境电商企业120家,跨境电商进出口19.4亿元、是2020年的86.7倍。

民生事业持续改善 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全市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78%。不断稳定和扩大就业,城镇新增就业7.3万人,新增返乡创业就业8.1万人。着力提升教育质量,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91所,新增学位4.9万个,招聘教师4076名。深化健康菏泽建设,实现医保卡省内“一卡通行”、看病就医报销“市域一体化”;新增护理型养老床位1544张;市立医院脑科院区等36个医疗项目竣工投用。

繁荣群众文化体育生活,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1.5万场,创新建设城市书房14座;菏泽市运动员在十四届全运会勇夺3金2银4铜奖牌,创历史最好成绩。疫情防控有力有效,牢牢守住了疫情防输入、不反弹的底线。

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到48微克每立方米,空气优良率达到63%;8个国控河流断面优良率达到87.5%。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深入推进,社会公众安全感持续提升。

新闻推荐

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名

志愿军烈士亲属在朝鲜开城烈士陵园祭拜英烈。于鹏供图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军烈士...

郓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郓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