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路口 ●菏泽地名前世今生●

菏泽日报 2021-11-03 09:03 大字

郓城县城北2500米处有一村庄,绿树掩映,鸟语花香,这就是闻名遐迩的魏路口村。

据《郓城县志》《郓城县地名志》载:明朝洪武年间(1358—1368年)黄河决口,原郓城县全部淹没。当时居住在山西省洪洞县的魏氏祖沛,奉朝廷之命搬迁至郓城县城东北五里定居,因当时地处五岔路口,所以定名为魏路口村。

明朝郓城县设四乡、二十四里,魏路口属中六里,村内设里、保、甲长。清朝全县设七十二里,里辖村,魏路口村内有村、保、甲长。民国时期归属郓城一区。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归唐店乡、草庙乡管辖。1955年建立农业合作社,1958年属宋江人民公社“五一”大队。1967年建立魏路口大队革命委员会,属城关人民公社管辖。1984年初,改为魏路口村民委员会,归属城关镇,1985年改属郓城镇。2010年,归属唐塔街道办事处。

因在大清王朝出了一位刚正不阿的翰林而使魏路口村闻名于世。

魏希徵(1646-1715年),字子相,号山翁,年幼丧父,家境贫寒,自幼聪慧,刻苦读书,在舅舅的帮助下完成了学业。

1665年,刚满20岁的魏希徵,一举得中乡试科本省解元(全省第一名)。1675年,魏希徵进京科考,得中殿试二甲第1名进士(全国第4名),选入翰林院庶常馆学习,从此踏入仕途。同年被皇上授以翰林院编修,人称“魏翰林”。

魏翰林参加了《平定方略》《明史》等史书的编纂。后任东宫侍讲,教皇子皇孙读书,后来的雍正皇帝胤禛也在内。一次,魏翰林提问胤禛问题,胤禛回答不出,魏翰林毫不留情地对他罚站。恰巧康熙皇帝巡视东官,见皇子罚站,很不以为然,说:“读书坐天下,不读书也坐天下,何必如此!”随令胤禛坐下。魏希徴据理直言:“读书则为尧舜,不读书则为桀纣。”坚持对皇子胤禛进行了处罚。

魏翰林曾两次任大主考,他每次都秉公办事,为国家尽心选拔良才。有一次,魏翰林下朝回府,有人再三求见。走到房内,只见那人从怀中掏出一封信,神神秘秘地递给魏翰林。魏翰林打开一看,上写:“如取镶黄旗人萨穆哈头名状元,定赠纹银十万两。”来人低声道:“萨穆哈是西宫娘娘的家侄。”魏翰林将那张价值十万两白银的纸条撕碎丢进废纸篓并大声呵斥,来人只好悻悻而去。

次日,魏翰林在琼林院南书房议定科举人员,他力荐北京顺天府大兴人黄淑林为头名状元。殿试揭晓,布衣出身的黄淑林高中。康熙皇帝把魏翰林叫到跟前,笑着称赞说:“十万雪花银,爱卿未动心,真乃国之良臣。”魏翰林答道:“臣为国选材,不为己谋财!”自此,魏翰林更深得皇上的信任。

魏翰林60岁时辞官归隐,返回故里。回乡后在郓城县东关城门外开一小饭馆,卖糁(sà)汤。此汤以小牛肉、麦仁、黄豆等为原料,精心熬制而成。他将稀汤卖给慕名而来有钱的人喝,将稠粥施舍给穷苦百姓,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拯救苦难中的父老乡亲。

魏翰林博学广识,机智敏锐,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留下了“鲤鱼跳龙门”“千里赃银一碗粥”“虾米吃泥”“魏翰林写寿匾”等励志智斗幽默故事。

康熙五十四年,魏翰林因病卒于魏路口村,享年69岁。遗有《伴琴草》《母训》《窝窝赋》等诗文,读来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至今被人们传颂。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虽然现在不见了五岔路口,但魏路口村的名字从来没有更改过。

现在的魏路口村有魏、王、董等8个姓氏,468户,2200人,1844亩耕地。村内街道干净整洁,两旁绿化点缀,文化墙上的彩绘格外引人注目。水泥路两侧整齐地分布着一排排白墙小院,家家房前屋后都种着石榴、苹果、柿子等果树,挂满枝头的果实给村庄带来了丰收的喜悦。村子里常年有四五百人在外搞建筑建材、承包工程,收入可观,村民们早已过上了城乡一体化的美满幸福生活。

魏建国

新闻推荐

郓城民警及时制止一起电信诈骗案

本报讯(通讯员王荣花记者胡德光)近日,郓城县公安局西城派出所接辖区居民求助后,及时给予帮助,避免了其家人上当受骗。当日11时...

郓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郓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