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山侯庄
郓城县城北面3.5公里处有一村庄,村内绿树成荫,处处繁花似锦。这就是归属唐塔街道办事处管辖的无名山侯庄。
无名山侯庄现有150户,650余人,980余亩耕地。全村占地面积200余亩。
据《侯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侯氏祖从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侯庄迁此建村。为怀念故土不改村名仍叫侯庄。因村庄紧邻无名山,故称无名山侯庄。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郓城县境内地势平坦,沃野千里,一望无垠,哪来的无名山呢?据《郓城县志》记载:“无名山,郓邑东北七里,官道旁高丈余,相传先世积土为之。”
据村内老人讲:明朝早期,那时还没有无名山,村庄就叫侯庄。有一天,一老者晚上辗转反侧,睡意全无,无奈只好起身去地里看看庄稼。走到村北,忽见一土堆正在往上生长,土堆上好像一个人影越长越高,老者又惊又奇,不由得喊道:“那是谁?在干什么?”
此时土堆长到不足两丈,突然停止不长了。老人说:因听到他的喊声,山神受到了惊吓,不敢往上长了,所以无名山没有长成崇山峻岭,只长成东西5公里、南北3公里左右、最高处不到两丈高的一个土堆,以土堆起名无名山。无名山地势没有大起大伏,并不影响百姓种庄稼。侯庄村民们庆幸无名山没有长成寸草不生的石头山,认为是苍天的恩赐和照顾。为了世世代代得到苍天的庇护,求得风调雨顺。所以,村子从此以后更名为无名山侯庄。
佀钟,字大器,郓城县随官屯佀楼村人。明朝成化二年进士。授予御史职务,巡视两淮盐务。后又先后任大理寺丞、右少卿、刑部右侍郎、右都御史、户部尚书等职。
有一年,郓城大旱,全年庄稼几乎颗粒不收,老百姓只好卖儿卖女,逃荒要饭。县衙门报喜不报忧,丝毫不减少老百姓的税赋。消息传到京城“佀尚书”那里,“佀尚书”昼夜难眠,寝食不安,他不忘郓城父老乡亲的养育之恩,决心以一己之力为郓城老百姓减轻灾难。
几天后的一次上朝,“佀尚书”想起受苦受难的老百姓,泪流满面,冒险上前奏本:“郓城县今年多灾多难,原因有二:一是无名山占地千顷,山上飞石砂砾,寸草不生;二是蓼儿洼(蓼儿洼是唐塔下面的一个臭水坑,因地势低洼,常年从不断水)万年不干,湖水苦涩难咽,鱼虾难存。”请求皇上减免老家百姓当年的税赋。
看到日渐苍老、处处为朝廷操心,为社稷出力的“钟爱卿”,皇上也动了恻隐之心,下来龙椅,亲手扶起“佀尚书”,当场下旨:免除“佀尚书”家乡山东省郓城县当年的皇粮国税,并安排进行救济赈灾。
当年“佀尚书”的一次慷慨智慧之举,解救了一县百姓的水火之苦,在郓城县及周边地区留下了几百年的传奇佳话。
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强渡黄河,首战郓城,后方医院就设在了无名山侯庄。那时,十几名热血青年跟随刘邓大军一路南下北上,把青春和生命献给了异土他乡。
历经几百年的风雨变化,斗转星移,沧海变桑田。原来传说的无名山,还是比周围的地势明显高出不少。
现在的无名山侯庄,果树成林,四季有花,有人办起了乡村旅游,还真有人专门来看这“无名”之山。
魏建国
新闻推荐
日前,在郓城县张营街道办事处曹府庄村的越冬高温大棚内,一垄垄“小玲珑西红柿”长势喜人,暗红、嫩黄、涩青,串串果实隐藏在繁...
郓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郓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