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武术:忠勇浩然气,侠义快哉风

牡丹晚报 2019-11-22 09:21 大字

菏泽武术:忠勇浩然气,侠义快哉风菏泽武术:忠勇浩然气,侠义快哉风□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胡云华

■“菏泽自古就为兵家必争之地,武风盛行。面对封建正统残酷的统治,农民起义时有发生。明末清初以来民间结社迅速繁衍,点亮中国近代史册。刀光剑影的殊死拼杀,引领了菏泽军旅武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菏泽民间武术的广泛传播。菏泽武术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运动内容、运动特点、价值取向、人为精神、传播途径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地域性特色,体现出浓郁的齐鲁文化特征和丰厚的地域文化底蕴。”

近日,山东省武术协会理事桑全喜在菏泽市图书馆举办《菏泽武术的历史与现状》讲座,从充满民族血性的历史中,梳理出菏泽武术的发展脉络。

武术贯穿菏泽古今

菏泽武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过程中,融合、催生了众多拳种门派。在20世纪80年代武术挖掘整理出的129个拳种中,源于或流传于菏泽地区的武术拳种就有36种之多。特别是梅花拳、大洪拳、佛汉拳在菏泽城区与民间广泛流传,菏泽还是水浒拳、孙膑拳等拳种的发祥地。

“周武王时期,叔振铎自幼习武,善使戈,钩啄猛疾,常见功于战场。后来叔振铎受封到曹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组织百姓在农闲时围猎和操练,让百姓学习弓箭戈矛,练拳习武。这种农闲练武的传统自叔振铎始,曹国历代国君都传承延续,五百年坚持不懈,使曹国虽小却富强,强国环伺却安如磐石。这自然与王室及民间崇尚武备、民风强悍有关。”桑全喜说。

唐末起义中曾出现的刀法等武术技艺也在菏泽流传下来。北宋末期,朝政腐败,百姓皆苦,宣和元年,宋江等36人占据梁山泊,招募义军起义。“宋江是郓城人,郓城民间素有习武的传统,乡村拳场很多,青壮年在农闲时多半习武。宋江在习武之风甚为浓厚的环境中长大,备受其感染,因此自幼酷爱武术,常与周边村庄的青年一起习拳舞棒,切磋武艺,并以其悍勇侠义为众人折服。”桑全喜说,宋江等36人素习武功,技艺超群,每临战争,多能以一当十。据史书记载,这支起义军“横行河朔、东京,官兵数万,无敢抗者”。众人留下的武功技艺也被后人发扬光大。

“三十六路宋江拳”“燕青拳”以及“梁山戳脚”“武松脱铐”等都成为独立的拳种或套路。尤其是“燕青拳”,为后来一代宗师霍元甲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武林的一枝奇葩。百姓在仰慕梁山好汉的风采时,也伴有对武术的向往。郓城民间习武之风更是千年延续,至今犹烈,因此被列为全国“武术之乡”。

明末清初,菏泽地域会党名目繁多,而大多会党都设拳场、传拳法,召集群众保卫身家,这对菏泽武术的流传与发展起到巨大作用。菏泽地域曾先后有人借白莲教、八卦教等名义,组织群众发动起义。

“为积极响应义和团运动,单县人刘士瑞等人组织大刀会,于清光绪十三年酿成震惊中外的巨野教案 (亦称曹州教案),这一事件虽遭到清政府的残酷镇压,但菏泽一带民间组织团练反抗斗争形式的火焰未曾熄灭,残酷的社会环境越发激起菏泽民间武术结社、保卫身家,从而为菏泽地域武术活动的广泛开展奠定了基石。”桑全喜介绍说,部分义军后参加义和团队伍。曹州各县乡村遍设拳坛,教习拳棒,“村村有拳场,镇镇设拳坛,人人会练武,个个会刀枪”是对当时曹州习武活动的真实写照。

军旅武术与国术馆

据桑全喜研究,战争中将士攻防搏杀的技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军旅武术。

“古代战时,乡民多被招募从军。他们在军旅中受到严格的训练,并在实战中不断揣摸和改进技击方法。战争结束后,士兵多数被遣散回乡,他们把一身的武艺带回乡里,教习邻里子弟,带动了一村或数村习武。”

“同时,古代官府的导向促进了民间武术的发展。由于战争的频繁混乱,地方官府为了自保,多不禁百姓习拳练武,甚至予以鼓励。如楚汉相争时,被封为梁王的彭越,即在其封地筑了一处‘点将台’,让百姓闲时练武,每年组织武艺比赛,凡武功出色者,彭越即招之军中,并委以重任,这无疑极大刺激了民间练武的积极性。历代官府为加强武备,都极重武术。”

另一方面,武科举制度设立,官办武学及私立武学兴起,为下层习武者进身仕途、光耀门庭提供了机会,推动了社会尚武之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加剧,各类教门、秘密结社在民间的蔓生,广泛地普及了武术。

桑全喜介绍说,辛亥革命后,各界人士倡导“强种强国”,使古老的中华武术被纳入了现代教育范畴,它改变了武术长期在农村以师徒、家传为主要形式的传播模式,冲破了拳种、家族界限,扩大了武术的普及面。

清光绪年间,曹县张白庄人张均平倡办武学一处,其子以武入仕,被钦赐“御前双侍卫府”门匾。清末,曹州私立武学兴起,郓城李河口人冯殿扬中武进士,捐资兴办武学,育才有方,其碑至今尚存。当时曹州一带武学之兴盛,由此可见一斑。自清廷开武考、武学至下令废止武举制的257年间,曹州大地武学人才辈出。清末菏泽创办的山东省立第六中学聘请民间拳师执教武术课,开展课外武术活动。

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 “各县遍设国术馆”的政令,曹州各县国术馆相继成立,武术活动也开始由民间转向由政府主办的国术馆、民众教育馆等组织内开展。

曹州国术馆人员曾深入城内街道、乡村拳场、学校辅导,传授梅花拳械,建立基层国术社、场,并于灾年救济灾民。当时教育部明令 “各学校应添授旧有武技”,至此,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武术正式进入学校体育,成为学校体育课程中的一项内容。原菏泽师范学校校长李俭斋,提倡武术,增设体育科以培养武术师资。菏泽各县小学亦争相聘请民间拳师任教,开设武术课。

菏泽武术的新生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把武术列入民族体育的优秀项目,并视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加以继承和发展,使古老的武术获得了新生。

桑全喜介绍说,1953年9月12日,华北行政区传统武术、杂技、团体操大赛在天津人民广场举行,菏泽贾龙升、杨昆和代表天津队参加了解放后的首次武术盛会。

“杨昆和表演的醉八仙,动作惟妙惟肖,形醉而意不醉;步履踉跄,势势又暗藏杀机,博得满堂喝彩。贾龙升舞弄丈八长矛似游龙飞舞,气势磅薄;如大蟒翻身,出入自如,令行家里手点头称赞。两人都获得一等奖。当时的 《河北日报》、《天津日报》作了报道。”桑全喜说。

1957年10月,菏泽举办武术表演赛,各县通过选拔组成代表队参加新中国成立后菏泽首次大型武术活动,武术活动步入了政府统一组织、管理的正确轨道。许多老拳师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参加武术表演和技艺传授,各种武术辅导站、点相继建立。有练武传统的乡村拳场又逐渐恢复,群众练武的热情又高涨起来,陆续在武术赛事中取得佳绩。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山东省武术集训大会、少儿业余武术班、武术运动学校相继出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菏泽开展了武术世家、武术村评选表彰活动,并在进入21世纪后编写武术教材、举办中国(菏泽)武术节,佛汉拳、大洪拳等入选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菏泽佛汉拳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交流大赛等还对促进两岸武术交流贡献了力量。

“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菏泽人‘好仁不争’、厚直怀义,但武术底蕴使菏泽人勇于面对挑战,负义气,激于义愤,遇事敢为。”桑全喜表示,这也是菏泽大地催生出赵登禹等抗日名将的人文基础。

新闻推荐

郓城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有土地使用权网上挂牌出让公告 郓自资规告字[2019]24号

经郓城县人民政府批准,郓城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决定挂牌出让五宗国有土地使用权。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一、出让地块的...

郓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郓城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