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城:繁荣文化事业 助力乡村振兴
本报讯(通讯员赵考壮)郓城县发掘深厚的民俗文化、水浒文化和红色文化等文化资源,全方位打造“文化郓城”,助力郓城乡村振兴。
弘扬传承红色基因,郓城县打造了一批红色博物馆、纪念馆、红色文化广场等各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场所。让红色文化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成为人们干事创业、促进郓城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郓城县大潭中学是共产党支部在郓城县首个诞生地,有四个红色展室,陈列着汤继来、于子元等二十余位革命烈士及革命前辈的遗物和事迹介绍,每座教学楼和班级都以革命烈士的名字命名,让学生时刻处于红色文化的氛围之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以纪念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打响郓城攻坚战为主题,建设了红色党建文化广场,通过雕塑、立体画等形式全面展现那段峥嵘岁月;郓城“鲁西南战役指挥旧址纪念博物馆”,是第二批“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11年被国家文物管理局纳入免费对外开放单位,每年全国各地的数十万游客来此凭吊革命先烈,缅怀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
挖掘研究水浒文化,促进郓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历来有“水浒一百单八将,七十二名在郓城”之说。水浒文化是独具特色的郓城地方文化,源远流长,是几千年来代代相传而形成的,而《水浒传》的出现,进一步传播了水浒文化的影响。走进郓城,浓郁的水浒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水浒好汉城、及时雨茶楼、孙二娘客栈、乌龙院、晁天王庄园等水浒景点,让人流连忘返。走进水浒一条街,仿佛时光轮回,重现北宋末年场景。今年以来,宋江老家郓城县水堡乡通过招商引资,投资2亿元,全面启动了再现“郓城古24景”风貌,为水浒文化的繁荣发展再助新力。郓城水浒文化的挖掘研究、建设发展,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游客到此观光游览,激活文化旅游业发展。
深化“一村一品”群众文化活动,持续培育一批内涵深厚、韵味独特、各具特色的乡土民俗活动品牌。一棵老树、一座老宅子、一栋古戏楼……都承载着乡愁,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水堡乡管赵楼村的管赵宗祠是一座三进三出的古建筑,有数百年历史,青砖灰瓦、飞檐兽脊、古色古香,院内种植古“龙爪槐”一株,树龄已达100余年,树冠状如盘龙缠绕,依然青葱茁壮,成为郓城县挂牌保护文物,这些古老的风物承载着人们不尽的乡愁,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是管赵楼庙会,不远千里万里的游子回到家乡,畅叙乡情、到祠堂进香祭祖、逛庙会、观赏地方枣梆戏、观看斗羊比赛,这些传统民俗文化激发了乡村活力,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今年以来,全县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00多场,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促进了乡村振兴。
郓城县积极发展戏曲、曲艺艺术,挖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新创作的山东梆子现代剧《百鸟朝凤》入选文化部孵化工程,新编山东琴书《美女择婿》入围马街书会展演、获得山东省第十届“泰山文艺奖”曲艺类二等奖;《山东琴书》、《古筝制作技艺》等12项入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3项列入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之多位于全市前列。郓城县充分利用这些具有区域性特色的文化产业,将文化与农业观光、乡村旅游等相关产业实现融合对接,打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运行完美统一,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目前,郓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手工艺制作的古筝、水浒艺术品等文化产品畅销美欧、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百鸟朝凤》、《美女择婿》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提高了郓城的知名度,文化产业发展助力了乡村振兴。
新闻推荐
日前,郓城县武安镇一家花卉公司内,工人正在为凤梨浇水。据了解,该公司是集花卉科研、栽培、销售、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大型农业...
郓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郓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