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锄头,拿起乐器就是角 郓城县水堡乡新复街村琴书队将曲艺带进校园,希望将琴书传承下去

齐鲁晚报 2019-01-10 05:33 大字

曲艺队在进行排练。 本报记者 李德领 摄

本报记者 李德领

8日下午,郓城县水堡乡新复街村村委会内热闹非凡,原来村内的宋江故里曲艺队正在排练,敲琴、拉胡、打板,边奏边唱,这支由7位农民组成的曲艺队,经常参加市、县级的文艺演出等,甚至曲艺队的成员还参加了全国非遗曲艺周展演、马街书会优秀曲艺节目展演等,农忙时就去田间干农活,放下锄头,拿起乐器,在舞台上他们就是角。

农忙时干活

农闲聚在一起排练

山东琴书是山东地区传统曲艺品种之一,又称“小曲子”、“唱扬琴”、“山东洋琴”等,发源于鲁西南的菏泽(古曹州)地区,产生于清代乾隆初年。2006年5月20日,菏泽市申报的“山东琴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在曹州大地上仍然传承着这项流传百年的民间艺术,生生不息。

“菏泽是山东琴书的发源地,当时我们村在郓城一带被称为琴书窝儿,男女老少几乎都会唱上几句,专业唱琴书的就有几十人,周边村镇不少人慕名前来新复街村学习琴书。”今年75岁的李登奎说,他从1965年开始学习琴书,至今已有50余年了。

“小时候家里生活困难,再加上村里唱琴书的比较多,耳濡目染就喜欢上了,之后便跟着村里的曲艺队学起了琴书。”李登奎说,学习琴书能走南闯北去演出,混口饭吃,“跟着曲艺队去河北、河南、江苏等地演出,直到现在还经常与曲艺队的队员们一起演出,当时一起学习琴书的有20多人,现在就剩下我们不到十人了。”

据悉,宋江故里曲艺队还有7位成员,农忙的时候就去田间干活,农闲时彼此打个电话就会在村委会进行排练,他们每年还在村委会进行演出,经常参加市、县里的文艺演出。

曲艺进校园

将琴书传承下去

今年54岁的李玉增从14岁开始学习琴书,“学习琴书是源于对琴书的热爱,从小就喜欢听,村里会唱的也多,从小就跟着老一辈人哼唱几句,当时国家提倡宣传文艺,村里的琴书队便来学校教同学们学习琴书,我便报了名,利用课余时间开始跟老一辈‘唱家’学习琴书,边学边唱,直到今日仍在坚持。”

“夏天经常在村委会演出,前来听琴书的村民络绎不绝,这说明村民还是喜欢听琴书。”李玉增说,为了更好地将琴书艺术传承下去,在水堡乡政府的支持下,作为村里第五代琴书传人,李玉增、李乃文等人与水堡乡中学结合,让琴书走进了校园,目前已有6名同学利用课余时间跟他们学习琴书。

“除了演唱经典曲目,还排练不少新的曲目。”李乃文说,他们曲艺队演出的《会亲家》还曾在郓城县第五届农村文化艺术节中获得一等奖。同时,他与另外几位琴书艺人演出的《美女择婿》还入选了第十二届马街书会优秀曲艺节目展演,受到了现场专家的一致好评。

“今后,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琴书的学习与传承中来,将菏泽这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发扬好、传承好。”李玉增说。

菏泽市城市管理局驻郓城县水堡乡新复街村的第一书记万广鑫得知村里还有山东琴书曲艺队后,还坚持排练、演出,让他感动不已,“与这些民间老艺人交流中,就感觉到他们对琴书发自骨子里的热爱,也希望他们将这项流传百年的民间艺术继续传承下去。”万广鑫说。

新闻推荐

菏泽市国省道路网日趋完善 通车里程达1600多公里

本报讯(记者郭阳阳)记者从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获悉,目前,菏泽市国省干线公路通车里程达1660.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14.4公里,普通...

郓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郓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