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每一位矿工兄弟,决不放弃 龙郓煤业“10·20”冲击地压救援纪实

菏泽日报 2018-10-31 11:31 大字

本报记者张啸

决不放弃!这是一场汇集全省力量的生死救援。

10月29日下午3时30分,龙郓煤业“10·20”冲击地压救援现场,最后一名被困遇难人员升井,参与救援的全体救护队员、医护人员和国家省市县有关部门领导在井口默立迎接。

想尽一切办法、穷尽一切措施。历时9天的井下被困人员搜救工作宣告结束:22名被困人员中,1人生还,21人遇难。

这是一场斗智斗勇的生命之战,救援人员为了井下每一位矿工兄弟的生命而战,他们深知,只有科学施救、安全施救,确保不发生次生灾害,方能全力做好各项救援工作。

时间回溯到208个小时前,10月20日23时左右,龙郓煤业1303泄水巷发生冲击地压,造成约100米长的巷道出现不同程度破坏。该矿当班下井334人,险情发生后312人升井,22人被困井下。

情况危急,冲击地压发生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10月21日下午,省委书记刘家义,省委副书记、省长龚正来到现场指导部署救援工作;省、市、县三级建立应急救援指挥系统,成立了“10·20”冲击地压应急救援指挥部,副省长王书坚任总指挥;菏泽市第一时间启动预案,市委书记孙爱军,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平赶赴现场指导救援,多方力量及时赶到现场……

日夜奋战、争分夺秒。18人的专家队伍、178人的专业救护队伍、700多人的井下抢险队伍、180人的医护队伍,带着对矿工兄弟的深厚感情,不放弃、不抛弃,尽全力投入救援。

10月27日,省委书记刘家义再次来到龙郓煤业冲击地压现场,指导部署救援工作。他强调,要穷尽一切手段、力量、措施,只要有一丝一毫的希望,就决不放弃,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集中力量、科学施救、安全施救,确保不发生次生灾害,将救援工作进行到底。

期待的眼神

井上,秋天的阳光温和中微带寒意,千米之下的矿井内,温度在40℃以上,救援人员争分夺秒,搜救工作全力推进……

应急救援指挥部专家组组长王端武说:“在救援现场,救援队员都是穿着短裤工作,我在里面走了一会儿,工作服包括靴子都湿透了。”

现场救援指挥部组织的专家组通过研判救援进展情况,动态掌控救援进度,千方百计抢救被困人员生命,坚决防止发生其它次生灾害。10月21日,技术专家翟明华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截至21日上午11时,1303泄水巷200米破坏区域已经恢复通风,剩余50米正在全力抢修通道。因围岩破碎、顶板冒落严重,给救援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井口待命的救援人员和工作人员眼神中充满无限的期待。10月21日15时22分,冲击地压发生16个小时后,通过救援人员的不懈努力,第一名获救人员成功升井;17时15分,第二名被困人员成功升井,两人先后被送往医院。

这是一场考验信心与勇气的持久战,历时9天的搜救工作,让所有参与救援的人脸上都挂满了煤灰色,紧张、担忧成为井上待命人员的常态,但更多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救援的期待。在井口,每天都有很多媒体记者坚守等待,同样期待着被困人员升井。

刘永波是郓城县唐塔医院急诊科医生,冲击地压发生后,救援工作紧张有序进行,医务人员需分批次到井下等候救治被困矿工,10月21日9时许,他被选派到现场,当晚,就接到下井参与救治的任务:确保井下被困矿工被救后,第一时间得到医务人员救治。10月22日凌晨4时许,刘永波和1名医生、1名护理一起下井。“井下温度比较高,不一会就汗流浃背,在井下8个多小时,喝了5瓶矿泉水,没上过一次厕所。”刘永波告诉记者。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使命,需要时候,就应该顶上去,我们也期待着及时救出被困人员。”刘永波告诉记者。10月22日12时30分许,刘永波等医务人员在井下工作8个多小时后回到地面,他先给家人打了个电话报平安。

“医务人员、救护车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设立临时指挥部现场调度,保障被困人员升井后及时得到救治,同时为救援人员提供医疗保障……”10月29日下午,市120急救指挥中心主任张之轩对记者说,“2名医生、1名护理,3人一组携带25公斤左右的抢救设备,分批次下井,确保井下被困矿工得到救援后,医务人员第一时间救治。”

“又发现了被困人员?”“井下的人还能生还吗?”现场诸如此类的期待一直不断,当记者采访一名救援队员时,他说:“通过24小时不间断搜救,我们更期待尽早救出被困人员。”

与时间赛跑

紧张的救援,有序的抢险。参加救援的7支矿山救护队经验丰富,但像这次救援难度这么大的情况,很多救援队员还没有遇到过。全省7支矿山救护队共同参与救援,也尚属首次。

10月22日17时,董兴桥等救援人员在井口附近列队集合,清点装备,下井接替在井下连续作业了六七个小时的战友。

34岁的董兴桥是国家矿山救援队兖州队的装备管理员,有着10年的救援经验,曾参与过寿光洪灾、深圳滑坡、重庆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等大型救援,但煤矿冲击地压这种情况还是第一次遇到。

“下井时需要携带生命探测仪、人体搜寻仪、呼吸器、破拆工具等装备,每人负重25公斤左右。去的时候是下坡,用了1个多小时,出来的时候是上坡,井下工作6小时后,返回时用了2小时。”董兴桥告诉记者,“救援现场环境复杂,矿灯的能见度由五六米变成了不到两米。被破坏巷道的宽度和高度感觉被压缩了,就像地震后一座高楼塌得只剩一楼。”

“井下救援现场温度高,浑身上下只剩下贴身裤衩,还是热得直冒汗。”董兴桥说,“我们在现场负责探测生命迹象和人体迹象、进行被困人员搜救,监测井下有害气体等现场环境安全,确保现场负责清除破碎矸石障碍的战友可以安心工作。”

“在指挥部领取任务后对巷道进行全面侦查,井下空间狭小,温度高。我们需要进行气体检测,监护顶板,抢救遇险人员。”临矿集团救护队副大队长颜廷军说。

“井下环境恶劣,局部通风相对较差。”龙矿集团救护队副大队长孔祥勇说。救援队员携带生命探测仪和人体搜寻仪器,寻找被困人员位置,为指挥部制定搜救计划提供第一手资料。

参与救援的各方力量与时间赛跑,9天来,救援行动每天24小时不曾间断。

温暖的底色

沉重的主题,却是温暖的底色。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加快了救援的鼓点。生命至上,只要有一丝希望,救援行动就不会停止。应急救援的9天里,3次新闻发布会、6次情况通报,每一次进展都牵挂着全社会的心,大家共同为矿工兄弟祈祷。

据介绍,冲击地压是煤矿井巷或工作面煤岩体由于弹性变形能的瞬时释放而产生的突然、剧烈破坏的动力现象。冲击地压发生时常伴有煤岩体瞬间位移、抛出、冲击波等,冲击地压发生的原因及机理非常复杂,是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一直在研究尚未攻克的难题。

井下救援争分夺秒,后方后勤保障同样夜以继日。

从清晨到深夜,龙郓煤业厂区的每个角落,都能看到消防、武警等执勤人员,室外帐篷林立,室内挑灯夜战,每个办公室、应急车里都有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

10月29日17时50分,最后一名被困遇难人员升井2个小时后。在井口负责矿井物资运输的徐师傅和孙师傅趴在矿用电车前,注视着前方空荡荡的升降机,除了满脸的疲惫外还有一些伤感。

“听到被困兄弟遇难的消息,心里像压了块石头一样,不敢相信这件事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孙师傅吸了一口烟说,“连续工作9天,虽然不能下井救援自己的兄弟,我们每天随时待命往井下运输救援物资。看到这么多社会力量来到这里参加救援,我们心里也多了一些安慰。”

接下来,救援指挥部将与各级党委、政府一起,继续妥善做好遇难矿工善后等相关工作,并按程序启动此次冲击地压的原因调查工作。

新闻推荐

距矿工被困区域还剩17米尚无新发现被困人员

新华社济南10月24日电龙郓煤业“10·20”冲击地压应急救援指挥部救援专家组组长王端武在24日中午举行的情况通报会上介绍...

郓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郓城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