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守义:修身不为名,做事唯利人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赵德高
菏泽自古尚武,门派众多,名家辈出,社会上流传的传统武术拳种就有30多个。这些拳种中,洪拳在民众中的传播较为广泛,有“就算全家不吃盐,也要练练大洪拳”的俗语,足见人们对大洪拳的喜爱。
近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走进洪拳十三代传人马守义老拳师的家中,探索他与武术的不解之缘,分享他在习武路上的艰辛历程,了解他发扬传统武术做出不懈努力。
小院里生活的武术大师
牡丹区北城街道办事处傅堂村位于菏泽城区西北方向,82岁的老拳师马守义就生活这里。
刚走进傅堂村向村民打听马守义的家时,村民纷纷上前带路指引。
马守义的家并不大,庭院里的两棵柿树上挂满了长红的柿子特别诱人,堂屋门上悬挂一块“武术世家”的牌匾显得肃穆庄严。
马守义老拳师身材魁梧,声音洪亮,思维清晰这与他多年的习武生活有很大关系。
说起自己的武术成就,马守义非常低调。他把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领到屋内的一幅字画前,大声读出 “以孝事亲、以廉为吏、以学立身、以诚交友……”马守义说自己虽然习武多年,教过不少学生,但是学武一定要有武德,咱尊重了别人,别人自然也会尊重咱。
“菏泽的大洪拳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可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可作为全面健身活动主要内容。”说起自己习练的拳种,马守义的话多了起来,在明朝精通武术的五台山高僧灵空禅师,云游到朱楼李庄村旁洪庙内讲经传艺。李先明从其学习黑虎拳,经十几年潜心修炼,尽得灵空禅师武术绝技真传。在灵空禅师所授技艺的基础上,李先明结合自幼习练的武功,从动作、内容、理论、拳术套路等各方面予以革新,创造出一种新的武术形式,因练功地点在洪庙,取名为“大洪拳”,即现在流行的大洪拳原初形态。后来,李先明设馆授徒,登门拜师学艺者络绎不绝。
如今,马守义现为洪拳十三代传人。
农家小院曾是热闹的练武场
菏泽习武风气遍布民间,马守义在6岁时即开始习武。当时傅堂村有块空场地,一到晚上油灯点起,这里便成了练武场。
马守义在习武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学习文化,他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都是第一名。说起其中的缘由,马守义笑着说:“习武身体好了,记忆力就强。老师讲完课不用复习,知识学完就能理解变成自己的,有时候也会帮助老师给同学解答难题。”
在初中时,因为有武术基础,自然被选入了体操队。考入菏泽农业专科学校后,留校成了一名老师。在求学甚至当老师期间,马守义仍然坚持每天习武。
艺多不压身,马守义提倡学武要求“专”和“厚”。“本门学派武术拳种一定要练精练透,其他拳种要应知应会。毕竟天下武术是一家,同根同源多了解一些对自己习武有很大帮助。”
练习传统武术需要长时间艰苦训练以达到身体潜能的最大发挥,同时又追求通过身体锻炼来促成无形精神的升华,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1959年,当时23岁的马守义开始收徒弟传授武术。“因为自己平时要教课,每周三休息一天,家里的小院就热闹起了,有很多郓城、鄄城和单县等周边县区的武术爱好者都过来学习。人数多的时候能达到300余人。”马守义说,他传授武术全部是免费的,有些学生离家远,蹭顿饭是常有的事情。
市洪拳协会主席陈勇36年前拜马守义为师,回忆当时习武经历深有感触,他说刚开始练习马步等基本功,师父就跟在后面,谁要是不听话,一杆子就打过来了,有时流的汗就能把鞋浸湿。尽管当时很苦很累,但一到了晚上立马就来了精神,可以跟着师父学习武术了。
“大洪拳有严格的门规,十不准一定要严格遵守,教授弟子注重德艺双修。”马守义说,中国武术的修炼强调身心俱修,除了身体层面的强身健体、防身抗暴,更重要的是培养勇者无畏、仁者无敌的武术精神。
传统武术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武术,不仅是体育,不仅是技击,也是文化。武术所承载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武术精神,而武术精神无疑是中华武术的魂魄,它渗透于武术技术之中,贯穿于武术文化的始终。
“武术在冷兵器时代结束后,有过一段时间发展很慢。过去门派观念很强,也阻碍了武术的进步。”马守义说,当前我们要立足新时代、贯彻新思想、展示新作为,武术也应有变化,不用停留不动,老拳师更要老骥伏枥紧随时代步伐,多创编一些新的套路出来。
“当前很多外国人都学习我们的武术,作为老拳师我们更有义务和责任把武术传承发展下去。”马守义认为,部分老拳师年事渐高,一些绝技正在失传,这些都是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对于青年人,马守义认为要多交一些朋友,多和一些有正能量的人交流来提升自己的修养。
“修身不为名传世,做事唯思利及人。”马守义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这是他的座右铭,也是自己一身追求的目标。
- 相关新闻
-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