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良师益友 《菏泽日报》

菏泽日报 2021-09-30 10:34 大字

□马学民

《菏泽日报》是我写作的“启蒙老师”,这个“良师益友”我终生难忘。

我家里至今还保存着1991年10月1日《菏泽日报》的创刊号。对开四版,淡淡的墨香,已经泛黄的纸张,虽然印刷有点粗糙,但我一直把她当做宝贝,十分小心地珍藏着。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大学毕业后,我看到当时小留镇农民种植芦笋面积很大,但销路和技术堪忧,便写了《“芦笋”农民的喜和忧》稿子,贸然投向《菏泽日报》。没想三天后,我突然接到一名边姓记者从报社先打给小留邮电所总机再转到我单位的电话:你写的稿子选材不错,内容很真实,文笔也流畅。只是需在谋篇布局及一些词语用法上稍作调整,可以吗?

边记者平易近人的态度、渊博的知识、独到的见解、对稿件修改意见的认真和负责,虽未与其谋面,但让我印象深刻,便爽快地答应了,并恳请编辑斧正。后来才知道了他就是边兆聚老师。

从这以后,我便开始了给报社投稿,先从最简单、最基础的小消息写起,逐步学写新闻故事和通讯。我是《菏泽日报》的忠实读者,又是日报通讯员,每天拿到报纸的那一刻,总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和依赖感。

2003年起,我先后在市开发区党群工作部、党工委政研室和丹阳街道工作,和日报接触更多了。为了送稿、制版、调版、校对等,报社一楼广告部、三楼记者部编辑室、四楼制版中心没少光顾。后因工作关系,又多次与报社编辑部主任李峰、战传义、赵红星、李玮及记者刘兰英等筹划、策划开发区和丹阳街道“牡丹花会”“林交会”“国庆节”等重大节日活动媒体宣传。

一篇文章大到选题立意、谋篇布局、标题制作,小到一个词句、一个标点、一张图片、一个说明,编辑老师都给予了精心指导和帮助,我的新闻写作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18年来先后在《菏泽日报》发表各类新闻、散文等1200多篇。其中,在一版头条刊发《街巷处处党旗红》《干部下访“上访村”》《社区嬗变美如画》等30多篇。先后组稿《英雄慧眼识宝地人杰地灵,八方才俊聚花乡宏图大展》《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坚持党建引领,共建幸福丹阳》《五好支部看刘庙》等50多个专版。

2017年,我把自己在《菏泽日报》上发表的所有作品编纂成集《春华秋实——丹阳新闻作品集(2007-2017)》,菏泽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常健欣然作序,他说:“翻阅作品,细细品味,别有滋味,新闻视角独到,结构安排匠心,语言平实无华,极具感染力和号召力,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新闻风格。”

二十一世纪进入网络信息时代,新闻媒体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很多人渐渐不再读报了,在这个数字化阅读、碎片化阅读盛行的年代,我仍青睐高大上且有情怀、有温度的《菏泽日报》。为了图变和适应新时代,日报相继开通了电子报和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

每天早上7点多钟到班上,第一件事就是从门岗抽一张刚刚送来的、散发着油墨香的报纸读一读,这不仅是指导工作的需要,也是提高人格素养和生活品位的需要,更何况背后还有与报纸及编辑记者们的那份深厚情谊呢!

寒来暑往,岁月如梭,我与日报相依相伴30年,心相依,情相切,长相守。

在日报创刊三十周年之际,感谢这位“良师益友”,她让我终生难忘、终生受益。

新闻推荐

王浩屯镇:村干部“晒工作”比干劲

本报讯(通讯员郜玉华王和平赵娣)“自换届上任以来,我依托咱镇的养殖产业优势,在符合要求的场地协调筹建了12个养猪场、养鸡场...

菏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菏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