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稿件 万般情缘
□ 谢新华
《菏泽日报》还叫《菏泽大众》的时候,我就认识她了。当时,刚创刊的《菏泽大众》还是一张四开四版小报,但即便是这样,对于每一名菏泽本地农民通讯员来说,也绝对是一件欢欣鼓舞的事儿——咱,也有自己的报纸了!
我在《菏泽日报》刊发的第一篇稿件是《给点阳光就灿烂》,听说,第二天报纸甫一出版,我的这篇稿子即被圈红张贴于报社的阅报栏。
三十年前,农民通讯员大都是给县广播电台写稿,在省台发稿也不是太难,但要在省报发稿,就不那么容易了。我们的稿子署名前面,很多都是冠以“本台通讯员”,《给点阳光就灿烂》是我在报纸上发的“处女作”,名字的前面,也第一次署的是“本报通讯员”。
《菏泽日报》给了我很多“第一”。1997年初夏,我的稿件第一次在市级以上党报发头版头条。那是一篇我和另外两个通讯员合作写的一篇有关收公粮不打白条的新闻,刊发在《菏泽日报》头版头条位置,配了三幅照片,编辑老师处理得相当大气。
《菏泽日报》是一家不厚名家、不薄新人的党报。菏泽日报人也是一群厚道善良的人,从报社领导,到普通编辑记者,善待农民通讯员,如待家人。
20多年前,通讯员的稿子都是手写后寄往报社,有时候我们也去报社送稿。每次送稿,只要报社领导知道,必定安排吃饭、住宿。领导不知道的时候,编辑记者就管饭,有时候还“喝二两”,天晚误了班车,就安排住小旅馆。
在举目无亲的菏泽,太原路66号,是各县农民通讯员的家,菏泽日报人就是农民通讯员的亲人,他们不会让每一名农民通讯员流落街头,即便是混迹于小酒馆,一碗水饺,二两“二锅头”,也要在农民通讯员心中燃起令人泪目的“家的烟火”。
2000年,我被抽调到县委宣传部新闻科当新闻干事,也开启了我与《菏泽日报》的“密接”岁月。从人拉肩扛自己安装设备的第一代报人,到朝气蓬勃的第二代报人,再到如今锐气十足的第三代报人,我们从相识,到相知,很多编辑、记者老师成了我的“良师”,很多编辑、记者朋友成了我的“益友”。
30年间,《菏泽日报》成了我发表新闻稿件的主阵地,头版头条二版头条“经常性”见诸报端,每年发稿量都在几十上百篇,2003年,我被报社评为“十佳新闻通讯员”第一名。
30多年的新闻生涯,虽然没有给予我“黄金屋”“颜如玉”,《菏泽日报》却让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民通讯员,成长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新闻工作者”,更重要的是,她让我收获了满满的友情亲情。
人生如是,夫复何求?
30年里,我在《菏泽日报》发稿肯定过千件了。千篇新闻稿件,道不尽万般情缘。假如我的人生还有两个30年,我仍然会是《菏泽日报》的“本报通讯员”。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时苏建)9月7日,记者从全市安全生产执法工作推进会上获悉,全市应急管理部门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安全生产工作决...
菏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菏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