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锤百炼铸就百年医者仁心

黄海晨报 2020-09-21 09:38 大字

全媒体记者 刘江雪

一块青石板,一把大铁锤,一抔精挑细研的药粉,一千两百多次连续不断地夯砸捶打,一个家族四代人两百多年坚守未改的传承,细细品读,这不仅是一页家史,也不仅是一段佳话,还是一份写满诚挚的信念———

一间小小的店面,进门就是一块大大的青石,青石表面微微凹陷,带有一层淡紫红色,旁边放置着几把大小不一的铁锤,一旁的展示架上顺序排列着血竭、没药、乳香等中药,以及几盒成品膏药。再加上一桌、一炉、几椅,就组成了谢国强的工作间。

今年65岁的谢国强自20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炮制膏药,至30多岁学成出师,直到去年底,才有了自己专门的这间工作室。用他的话来说,“家里没开过药铺,却四辈子都在做这种膏药。”

祖籍菏泽的谢国强有着祖传的制膏方手艺,传到他这,已经是第四代,他们家在农耕之余,用自制的膏方施治着乡邻们的骨科、外伤、痈毒等病症。谢国强的父亲早在1942年便成为中国共产党员,为抗联战士提供了大量治疗外伤的中药,和军需膏药。

可以说,谢家的家族史,也是一段与医者仁心密不可分的传承史。

匠心:一料膏方凝聚四世心血

初秋的天气仍然有些炎热,已经65岁的谢国强并不壮硕的身躯抡锤的动作显得些许有些吃力,他身下的大青石板上,淡紫红色的药粉已经随着一锤一锤的反复敲打慢慢变得集中、呈现出蜂窝状,最终粘稠至可以拔起长长的拉丝。

由药粉变成可以敷的药膏,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却需要1200次以上的反复锤打。“除了严格的中药配方外,底料必须是大青石,敲打工具必须是铁锤,而且要先小锤后大锤,通过这样的一系列作用,让这些物料最终发生化学变化。”谢国强告诉记者。

自从20岁开始学习制作膏方以来,谢国强一直遵循家族一丝不苟、一片仁心的家训,从选药要选一级生药,到压制过筛要精准炮制,从配药分量一丝不差,到砸制过程精准到位,从用油纸包放置瓷器内密封存放,到取用时隔水加热蒸化,六七道工序严格而费时,最终出炉的是地地道道、原色原味的膏方。

当膏方这种传统的制药方式在商业化潮流的裹挟中,渐渐被加入到大工业流水线行列,谢国强却不愿放下自家祖辈传下来的这门手艺。虽然,这不仅是一门专业的手艺,更是一门高强度工作量的手艺———据他称,即便尽力而为,一天也只能制作20贴左右。

在谢国强这里,古老而传统的技艺传承得很好:“一料好的膏方除了和药材有关,和锤打也有着很大关系,这要靠经验,也就是手感。除此之外,还讲究节气和时辰,按老话来讲,端阳、七夕、重阳几个节气,上午10点至下午2点配的药,效果最好。”谢国强说。

“有不少人觉得,制作膏方和煎治中药相仿,没太多技术含量,”谢国强说,时间长了,练的是流程和手势,考验的却是人心。对于每一位药师而言:只有心里真正装得下病人,才会把心思扎进锅里。

在工作室中,记者看到,谢国强从锅里将隔水蒸化的药膏随手一抓,然后在剪裁好的布料上摊平,基本就是10×10的完美一贴。他看向亲自寻来的高品质血竭、没药、乳香等中药材的眼神,就像是看着自家宝贝孩子一般,亲昵而充满感情。

一味好的成品膏方,凝聚了谢家四代人的心血和智慧,浓缩了制药人的匠心和才智,坚守着老祖宗传下来的这门手艺近40年,一锤一锤砸碎了无数块青石板,谢国强偶尔觉得疲累,却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仁心:知名“郎中”不开药铺

“砸”了快40年的膏药,谢国强却从来没有过自己的药铺,这点有些令人难以置信。

“不仅我没开过药铺,我父亲,我爷爷他们,也没开过药铺,我家就是祖传的方子,平时左邻右舍、四里八乡谁家有骨病、痈毒、肿痛、毒疮之类的病痛,来求药,我们就做一些,散给他们。”谢国强的话,让记者想起了古装电视剧中的“义诊”“舍药”,而谢家膏方的名气,也随着这种义举和良好功效越传越远。

即便名声在外,谢家人还是本本分分地做着农田里的活计维持生计,把制药当做一种“帮忙”,前来求药的病人有的放下一些本钱,有的放下些米面,有些实在贫苦的,谢家便拱手送上,从不计较。

时至今日,当记者问起谢国强为什么不开一家属于自己的药店时,谢国强有些局促地笑笑:“我们祖上传下来的只是方子和看这一类病的手法,很多药理、药学我都不懂,而且从来没想过靠这个膏方赚钱,就是想着能帮到需要治疗的病人。”在他心中,最值得骄傲的事,还是谢家在抗战时期制作了大量的军需膏药,供应给抗联战士,治跌打、治外伤、治肿痛,在他看来,是1942年便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曾经担任过农会长的父亲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事,也是他们家族的荣耀。

直到今天,已经65岁的谢国强自己觉得有些“砸”不动了,毕竟制取膏方的小锤大锤都不是一般的沉,而一千多下的锤砸对体力和巧劲要求都很高,但是只要有熟人登门,或者有人慕名求药,谢国强都不曾拒绝过。而且,谢家的规矩也没有变过:膏方不作为盈利工具,舍药而不卖药。直到现在,来取药时,有人随意地扔下一些钱,有人拎上一点水果,也有人空手而来,却在年节时成为了走动的朋友。

“选药均须道地品,好生宜体上天心”。从未开过药铺的谢国强或许不知道这幅医堂常用的对联,但是他朴实地道,从不偷减半分物料的医者仁心,却将这副对联诠释得十分透彻。

恒心:打破家规只为后继有人

在谢家,膏方的传承,是有一条家规的:传男不传女,传幼不传长。

“其实这并不是所谓的传统封建思想,而是针对我们祖传的这份手艺有它一定的道理。首先因为这种膏方是一定要用铁锤在青石上砸的,力度和次数都要够,不然不能把粉末状的原材料砸成可以拉出长长的拉丝的药膏。”谢国强娓娓道来向记者解释了这一条“家规”的缘由,炮制得好的药膏,色泽剔透,带有一种紫亮的光泽,即便放置在瓷罐里一年时间,也不会有裂纹、板结,隔水融化后仍然能够达到高粘稠度的拉丝,“实现这样的制作水平,必不可少的是经验,但不得不承认,也需要相当的体力。”

在如今各行各业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的时代,谢国强也曾找人尝试过利用机器,如空气锤等对药粉进行锤打,但是目前仍然无法完成:“机械无法像人一样掌握‘手感’,控制力度,所以到现在也只能到达到蜂窝状那一步,没法完成合格成品的制作。”因此,谢国强生产的每一片膏药,目前都是靠纯手工,费时费力。

这种费时费力,以及投入和产出无法形成正比,让谢国强的长女和幼子都没有从父亲这里学习和继承这门手艺,次女谢鲁静不忍传承了四代人的技艺失传,便特意为父亲开了现在这间工作室,但是由于女性先天的体力和耐力不足,她想继承这门手艺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在外围帮忙。

为了能够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谢国强已经放弃了“传男不传女、传幼不传长”的家规,他表示,只要有年轻人对此有兴趣、有恒心、有毅力学习,他便愿意收徒倾囊相授。他说:“中医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洗礼,也是是一门诠释人与自然的全息科学,有着代表中国国粹的文化底蕴,这个膏方技艺,也是我们谢家的骄傲,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我都不愿它丢失。”

他还表示,由于时代的局限,他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医学知识,不能从更加科学专业的角度去分析、研究、改进这一膏方技艺,所以,他真心希望,能够有具备医学知识、懂得一定医理的年轻人站出来,来学习和研究这门技术,到那个时候,这门膏方不仅能够得到传承,还将传播更广范围,造福更多患者。“这将是我最大的心愿。”谢国强充满期待地说。

新闻推荐

菏泽市教科院与学校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本报讯(通讯员步翠岭秦廷亭)市教科院党支部全体党员日前赴市开发区陈集镇第二学区开展以“初心不忘,服务一线”为主题的联合...

菏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菏泽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