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花农,潜心栽培牡丹35年,培育了300多个牡丹新品种,获得首届“中国牡丹之都”(菏泽)卓越贡献奖。他就是菏泽市牡丹区百花园高级农技师孙文海。 孙文海:35年

大众日报 2020-06-19 09:34 大字

□王兆锋 蒋鑫 报道像对待孩子一样,去关心牡丹。最让孙文海痛心的一次,就是那一年夏季的一场大雨。百花园积水到腰,上千株牡丹被泡在了水里,看到多年培育的牡丹一夕之间被毁,孙文海心如刀绞。“我当时啥也顾不上,就有一个念头:哪怕是搭上命也要救活牡丹。”

□ 本报记者 王兆锋 蒋鑫

本报通讯员 蒋硕

初夏,菏泽市牡丹区百花园,鸟叫虫鸣,一株株挂满果荚的牡丹在微风中摇曳。

习惯早起的孙文海来到百花园,开始了他一天的工作。他不时看看果荚,拿起铁锨除除草,在与牡丹“交流”时,神情专注,一头白发格外显眼。

这位64岁的老人,35年来,在这个园子里一天天来去,辛勤耕耘,静等花开。

培育一个新品种需要十几年

“我小时候就在牡丹园里玩儿,看大人培育牡丹;后来,我在牡丹园培育牡丹,把这里当家了,这一晃,几十年过去了。那时候,百花园对面的这片小区,还是庄稼地呢。”孙文海眯缝着眼睛回忆。

1985年,孙文海进入百花园当了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当时百花园工资低,一天两块钱,工作单调、苦累,很多年轻人不愿意来,这也让孙文海打了退堂鼓。“文海,牡丹是个宝,咱不能丢。”靠着父亲孙景玉的谆谆教导,孙文海才安心在牡丹园工作,这一干就是35年。

初到牡丹园,由于没有任何种植技术,孙文海从零学起。为了识别牡丹品种,了解牡丹的生长习性,他从春天观察一株株牡丹嫩芽开始萌动、花蕾生长,到夏天了解牡丹结籽状况和叶片颜色,到秋天记录牡丹花芽分化情况,再到冬天研究牡丹根系的发育形态,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孙文海守着牡丹一年又一年,靠着这份勤奋和坚韧,孙文海不仅学会了识别牡丹的品种,记住了不同品种牡丹的名称和形状,而且掌握了牡丹四季栽培技术。

35年来,以孙文海为主培育的牡丹新品种达到300多个,仅2017年就申报了90多个新品种。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为了表彰孙文海为中国牡丹产业作出的贡献,以“文海”命名了一个他培育的牡丹新品种。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上,“文海”牡丹以花大色艳征服了评委,获得银奖。

紫绒球、玉楼点翠、紫凤娇艳等一些珍贵牡丹品种,都来自孙文海的精心培育。而培育一个好的新品种,需要十几年的时间。“我没有多少文化,我培育牡丹靠的就是自己这几十年蹲园子的经验。”孙文海摸着花白的头发笑着说,“从播种到开花,需要六七年,开花不好的品种淘汰掉,一年一年筛选,稳定了才能繁殖。成功繁育5株以上才能定名。”

“定向杂交、远缘杂交、早花品种、油用品种……”这些原本是专家学者的专用术语,从孙文海这个老花农口中娓娓道来。

为了较快培育出新品种,孙文海摸索进行定向杂交。现在百花园有30多个定向杂交组合,出苗的有20多个,每个组合都浸润着孙文海的心血和汗水。

“牡丹更像是我的孩子”

记者采访时,园子里,几株移栽的牡丹有点发蔫,孙文海用小推车推来一桶水,在每株牡丹的四周挖了坑,开始浇水。

“这水是井水,晒了几个月了。其实,是不能用井水浇牡丹的,得用河水。但园子附近没有河,我们是靠天养花。实在旱了,就用晒的井水,救救命。”孙文海说。

35年如一日地照看着园子里的每一株牡丹,孙文海对牡丹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按照他的话来说:“牡丹像更像我的孩子,一时不见怪想念。”天天见面,日日管理,每一株牡丹的生长情况他都了如指掌。春天施肥修剪,夏天打药驱虫,秋天分栽播种,冬天清理养护,一年四季的精心侍弄,百花园的老牡丹枝繁叶茂,新栽牡丹茁壮成长。

有时孙文海参加技术交流需要外出几天,一回到菏泽,连家都顾不上回,先要到牡丹园里转一圈,跟园子里的工作人员聊聊这两天的情况。“没办法啊,感情太深了,根本离不开。”孙文海说。

孙文海最痛心的一次,就是那一年夏季的一场大雨。百花园里积水到腰,上千株牡丹被泡在了水里,看到多年培育的牡丹一夕之间被毁,孙文海心如刀绞。“我当时啥也顾不上,就有一个念头:哪怕是搭上命也要救活牡丹。”于是,孙文海动员村民一起挖沟排水,并找来八台抽水泵同时抽水。

轰隆隆的抽水泵连续作业了三天三夜,孙文海在园子里守了三天三夜,身上已经分不清是汗水、雨水还是泥水了。中科院植物所牡丹专家王亮生研究员恰巧在菏泽,看到了孙文海等人在雨中忘我工作的情景,不禁感慨地说:“真是把园子当成了家啊!”积水排出去后,来不及休息的孙文海跑到园里察看牡丹情况,全园五分之一的牡丹被淹死,孙文海好几天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这种滋味很不好受,有很多牡丹没有活下来,都是我一年一年看着长大的……”孙文海说到这儿戛然而止。他说,那场大雨过后,他和大伙儿把园里的排水管网重新修了一次,就是担心悲剧重演。

“在父亲那里,我学到的最大收获,就是他对牡丹花的那份喜爱,我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去关心、照顾好每一株牡丹,所以见不得它们受一点伤害。”孙文海说。

祖孙三代牡丹传承

5月15日,首届“中国牡丹之都”(菏泽)卓越贡献奖颁奖典礼在菏泽市举行,孙文海获得卓越贡献奖。发表获奖感言时他说:“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花农,我父亲培育了许多牡丹花新品种,我也决不辜负父亲的期望,将继续培育牡丹花品种,让更多的人了解菏泽牡丹,认识菏泽牡丹。”

孙文海告诉记者,培育不出新品种,牡丹行业就谈不上发展,如何让牡丹培育后继有人,需要有一份坚定的执着。

“因为培育牡丹新品种的过程枯燥而艰辛,从授粉、育种、选种再到规模化种植,要经历多年的磨炼,不仅是对新品牡丹的一种见证,更是一种意志的锻炼。”孙文海说,正因为这项工作的艰辛,很多技术员不能长期坚持。为了将这份牡丹情传承下去,他时常引导身边的年轻人从事牡丹种植行业,并向他们传授培育牡丹技术。

孙文海祖孙三代都与牡丹结缘。有空时,孙文海常常翻起祖辈留下来的牡丹谱。这本手写的牡丹谱,从曹州百花园建园开始,记录了每个牡丹新品种生长的信息。“爷爷和父亲都是牡丹种植的老把式,对牡丹都有深厚的感情,如今的我,要把这份牡丹情传下去。”

孙文海的爷爷孙广道是百花园的元老之一。多年前,孙广道因为牡丹种得好,被选进洪庙村(今牡丹区牡丹办事处百花社区)牡丹特产队工作,侍弄了一辈子的牡丹。

孙文海的父亲孙景玉在曹州百花园一干就是42年,培育了牡丹新品种400多个。为表彰孙景玉的突出贡献,1981年,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会长王莲英提议,用孙景玉的名字命名一个他自己培育的牡丹品种。协会专家一致同意,最后选择1978年孙景玉培育的牡丹新品种——赛雪塔,命名为“景玉”。景玉牡丹花朵硕大,花开雪白,晶莹如玉,非常受游客欢迎。

“牡丹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娇贵,它原本就生活在深山野林之边,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因为牡丹根可入药,才被农民移栽下山,但要把牡丹养壮养好,还是有一些诀窍的。”光是施肥,孙文海就让工人们把有机肥、饼肥、菌肥等肥料每年轮流使用,让牡丹有足够丰富的营养支撑。“春天的修芽要细心,一株不能少,一株不能落。夏天的叶面保护要及时,叶面肥和杀菌剂要混合用。”这些管理经验,既有老经验,也有新办法。百年来,家族传承的管理经验,也在不断地继承着、创新着,在外人看来不起眼的东西,却是牡丹养护传承百年的根基,这些宝贵的经验化作牡丹人记忆的一部分,代代相传,才使得牡丹越开越艳。

百花园里,有一株明代的牡丹。枝干空了,下面又发出新苗来。“新苗会逐渐长成新的枝干。几百年来,枝干不知道更新了多少次了,依然年年花开。菏泽的牡丹产业,就是这样生生不息。”孙文海说。

新闻推荐

构建“医养康护、产教研学”医养结合新模式,菏泽医专附属医院护养中心 为老人提供一站式全方位专业服务

□记者王凯报道本报菏泽讯6月9日中午,菏泽医专附属医院护养中心自理区餐厅,入住老人们聚在一起共进午餐,由营养师专门定...

菏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菏泽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