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导菏泽的传说
早在四千多年前,大禹治水时曾经“导菏泽”。《尚书》、《史记》等书对此事均有记载。民间也有相关故事交口相传。《史记》说:“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道菏泽,被明都……泆为荥,东出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北东会于汶,又东北入于海。”其大意是:早在帝尧治世的时候,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包围着大山和丘陵,老百姓非常忧惧。大禹与伯益、后稷等人尊奉帝舜的命令,敦促诸侯百官征调民工,动土治水,把洪水导进了菏泽,还治理了孟渚泽。从黄河流出的水汇成荥泽,向东流经陶丘北面,再往东注入菏泽。又往北往东流,与汶水汇合,再往东流入大海。
传说,早在尧舜时期,从仿山往西北,有一道鱼脊形的丘陵。这道长达百余里的鱼脊形丘陵,像拦河坝那样,把洪水拦在了仿山西南方。因此,每到夏秋雨季,仿山西南都洪水滔天,老百姓只好逃到高丘上去生活。这一天,禹王来到仿山,他站在仿山顶上往东北一望,只见有根水柱从地面往上喷射,水柱高度超过了树梢。那是一个泉水眼,用现在的话说叫作“管涌喷泉”。那泉水顺着一条天然渠道往东北流,流进了一片茫茫无边的沼泽。那沼泽就是著名的菏泽,其中有许多水汪,像珍珠那样镶嵌在碧绿的草丛中。禹王受泉水启发,心想,世上没有无源之水,那泉水肯定是从仿山西南经地下传过去的。他转身向西南一看,只见西南面的洪水中有个大漩涡。于是禹王命人找来一根长绳,绳端拴上一块木头,往漩涡处一扔,那木块立即就被漩涡吞没了,然后随地下管涌水运动,终于浮现在了泉水眼处。大禹想,如果把仿山劈开,使西面的洪水通过仿山,经泉水眼处往东北流入菏泽,即可使仿山以西的水患得以根治。想到这里,他用木耜往下一掘,不料,仿山上的土壤像骨头那样硬,根本挖不动。由此,禹王犯起愁来。此时,恰逢九天玄女下凡,飘落在了仿山上。她把一个蒲扇大的蚌壳递给禹王,二话没说,就返回了天空。那蚌壳上写有八个字:“开塞分流,道河被渚。”这其实是四项指示,意为,把堵塞的水道都疏通开;把大水分开成多股细水,使之分别流入多处;挖河道导水;在湖泽边沿筑坝,增大其蓄水量。禹王读罢蚌壳文,跪地拜道:“多谢玄女娘娘,多谢指点迷津。”可是,用木耜挖不动硬土,禹王因而又犯起愁来。站在一旁的伯益,指着蚌壳对禹王说:“九天玄女送的这蚌壳,不是挖土利器吗?你试试。”禹王双手持蚌壳,往脚下一挖,果然挖土四指多深。伯益又说:“我到过菏泽,那里蚌壳很多,可捡来挖土。”于是,禹王命人在仿山上挖了一个大豁口。那仿山以西的洪水,闯出山豁口,呼啸着向东北奔流,沿泉水渠道流入了菏泽。不几天,仿山以西的洪水就淌尽了,全都流入了菏泽。那仿山也被冲开为二,分成了东西两山,中间被冲开的那道二十多丈宽的山谷即阿谷,从阿谷流到菏泽的那条河即菏水西段(今名仿山河),至今犹存。据说,山脚处那口大井,就是当初大禹治水时吞没木块的那个管涌泉水眼,它直通东海龙宫。
由于洪水中泥沙的湮淤,大禹王开挖的那条人工河,早已被埋在了地下。后经多次湮埋和再挖,早已是河摞河,不知摞了多少层?然而其故址,却仍是如今的仿山河。今年春天,仿山河又进行了一次拓挖。河中又出现了“碧水映天、”“蛙声一片”等美丽景观。清澈的河水,滋润着两岸的万亩生态园和肥沃的吨粮田,实现了农田、林网、水利三种生态系统配套,使广袤的古鬷川,更加生机蓬勃,欣欣向荣。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郜玉华油盛华吴张丽)牡丹区高庄镇朱庄行政村通过流转本村和周边土地已发展培育玫瑰园2000余亩,花开时节艳若朝...
菏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菏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